整理/大量
王智鑫,本科保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后保研到北京大学信息与技术学院,在北大求学期间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即将赴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然而他出身于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没有读过大学。
学霸的成长路上有哪些可以为我们借鉴?作为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曾经学过近十年奥数的他,又会如何看待奥数对于孩子长远求学路的影响呢?
大家好,我叫王智鑫,来自山西太原,在太原出生、长大。山西省的教育水平在全国是比较落后的,所以我觉得自己不是很有资格来做讲座。但是群主很希望我来分享一下经验,正好我也学过奥赛,所以我就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吧。
我来自一个工薪家庭,父母都没上过大学。我上的幼儿园是铁路系统的幼儿园,小学也是铁路系统的厂矿小学,起步阶段可以说是非常普通,没有高智商的父母,没有名校加持,也没有各类特长的培养。
我相信人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别人的经验只可以借鉴不可以模仿,今天我所讲的更是这样。
小学阶段:早起步养成学习习惯
我最早接触数学是幼儿园阶段,学习了打算盘,继而学习了珠心算,我妈妈当时非常坚决地督促我学习这些。幼儿园毕业的时候掌握了两位数的乘除法和三四位的加减法口算,在同龄的孩子中,数学水平算得上还不错。
现在回想起幼儿园时期数学的学习,确实算得上是起步比较早,但是我并不确信这样早的起步是不是正确的。有人会担心起步太早的话,上小学的时候会不好好上课,而我确实是这样,上小学的时候一直觉得课堂内容太简单了,甚至不理解同学为什么背不会九九乘法表。所以我再次重申,只是分享个人经验,具体到大家的实践还需要甄别和取舍。
幼儿园的学习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是时间概念。那时候我比较贪玩,而我妈妈很严格,她规定我把速算作业做完才能出去玩,无论我多么想出去玩她都坚决不同意。就在这样抗争的过程中我逐渐地培养出了时间概念,一旦规定好了做多少题或者做到什么时间,心里就会有意识地知道完成之前不能去玩。
在小学阶段,我从三年级开始接触奥数,其实小学奥数我学得不是特别好,也没有拿到很好的奖项,不过确实为此付出了很多时间。为了学奥数,我把同时期在学习的围棋、美术都放弃了,算是做出了很严肃的一个决定。而我学奥数的动机非常简单,一方面是同侪压力,我妈妈发现所有的人都在学奥数,另一方面是升学压力,在2004年的太原,学奥数是唯一去重点中学的办法,否则就只能去铁路系统的中学。其实这条途径已经是相当公平的了。
所以我始终觉得,我学奥数是因为没得选,而我的升学主要是靠运气。小学的那几年,我跟从另一所铁路小学的某位老师学习奥数,我的初中——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和那位老师关系很近,我在老师的一次考试中考了第一,并由此得到了上这所初中的机会。
小学奥数的学习给我带来了很重要的变化。一开始我很不情愿学奥数,直到有一天遇到了一道很难的题,我和我妈妈都做不出来,后来我自己努力攻克了二十分钟终于做出来了,我到现在还能想起做出来那一刻的成就感。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从那时起,我逐渐体会到通过自己的思考克服难题的乐趣,它所带来的成就感在心理上形成正反馈,最终内化成学习的动力。
学奥数难免有题不会做的时候,会忍不住去看答案,但当时的老师教我们,至少思考二十分钟以上,才能去看答案。有时候太早看答案,恍然大悟间会有自己其实能做出来的错觉,但其实还是不会做,看答案的习惯会无形中限制自己。这算是我个人的一个值得分享的经验。
小学奥数的特点是非常重视思维能力,举个例子,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其实用代数方程可以毫不费力地解答,但是小学奥数会有一套非代数的解题方法,培养孩子分析、思考,而不是直接列方程,鼓励学生用最原始的工具去解决复杂的问题,这能够很好地培养思维发散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随着学历的上升、学科的增加,这个指导思想会发生一些变化。
不得不说的另一件事是,我们小学的语文老师很变态,经常布置大量抄课文、抄书的作业,虽然这样很摧残祖国的花朵,但是无形中让我练就了写字的速度,也在日后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阶段:和同伴一起成长
小学毕业那年暑假,老师给我们一人买了一本奥数习题集,叫《走向外国语学校》,我至今都记得那本书的名字。那个暑假我很闲,把这本书里的题全做了一遍,没想到开学后的分班考试考的都是这本书里的原题。我考了年级第三,顺利进入第一实验班,我把这归结为运气比较好。
我的初中同学们小学奥数都学得很好,很多人从小学起就有很好的资源。想学好小学奥数,首先需要好的老师,这是毋庸置疑的,小孩的智力也是很重要的,甚至在我看来,小学奥数对智力依赖更多一些。我观察我的初中同学,发现有些小孩非常聪明,小学奥数学得很好,但是中学就掉队了,但这是因为学习习惯、方法、态度的问题,他还是非常聪明的。
初中对我来说,是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我初中就读于太原师院附中最好的实验班,山西省最好的三所中学(太原五中、山大附中、山西省实验中学)都在太原,我中考那年太原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学校是太原五中,632分,而我们班的平均分也正好是632分。我们班有六十多人,四十多人都去了这三所中学的实验班,所有的同学都考上了重点中学。
之所以成绩会这么好,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们的班主任非常执著,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号是“永争第一”,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中二,有些功利,但他确实一直是这么要求我们的,除了学习,还有纪律、卫生,甚至合唱和体育等方面都是这样。对此我不做评价,只是对过去事实的一个陈述,不过也正是因此,我们班里学习的氛围特别纯粹,每件事情大家都一门心思地去做。
另一方面,有几个同学对我影响非常大,我想详细讲一讲他们各自的特点。
第一个同学N,自学能力非常强。他妈妈在我们学校附近的新华书店工作,他每天放学后都会去书店看书,主要看数学和物理教材、教辅。他写作业非常快,我们俩是我们班写字最快的两个人。初一的时候,有一次他给同学讲题,讲到了很多初二的内容,让我们全班都大开眼界,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跑到老师前面,觉得没有意义,也不可能做到,但他确实做到了。我才得知,他在开学后的一个月内就会把一学期的练习册做完,然后去学下一个学期的内容,空闲时间也会去做竞赛题。
后来我也保持了这样的习惯,我们两个人开始一起学竞赛,一开始是我追赶他,后来齐头并进。他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学的强大之处,而且逐渐发现,学到新的东西能极大满足我的求知欲,掌握更高级的工具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就感。比如初三的时候我去看高中的数学书,学到微积分里有一个概念叫微分,能够求得曲线上一个点的切线的斜率,然后我突然想到,这个点在极值的时候斜率是不是等于零,思考之下发现果然可以利用这个方法。初中奥数中有很多求极值的问题,当同学们还在埋头苦想时,我就简单地求了个导,搞定。
后来遇到更难的求极值题,有两个变量,其实题目是很拼智力的,而我并不是一个擅长拼智力的选手。有一天我想到,如果有个两元的函数,我分别对这两个变量求导,并且让导数为0,这样解出来的值代回去是不是就是多项式的极值?到了大学以后才知道这个叫拉格朗日乘数法。这是自学除了带来成就感之外让我受益的另一种方式,可以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当下的问题。
初中时代,我和N几乎每天都会打一个小时电话,讨论学习的事情。放假的时候他学习动力比放假前还足,而我比较爱玩,一到放假我就会落下进度。初三毕业后的暑假,我俩一起学高中的数学物理,中途我去北京玩了一圈儿,回来之后就发现追不上他了。
初三的时候,我们偷偷去参加了太原五中的考试,被五中提前签约录取了,我们还向五中提出要在同一个班,也得到了学校的同意,后来实中和山大附中也表示了签约的意愿,被我们直接拒绝,很多初中同学也在我俩的影响下选择了五中。N同学高中毕业后保送到了清华大学。
第二个同学L是一个女生,是个非常认真的人,非常严谨、几乎不出错。她的课堂笔记比老师的教案还完整,甚至老师有时候忘记了自己有些地方讲没讲,都会去看这个同学的笔记。这个同学的作文和英语非常厉害,初三复习中考做的是高三的英语题,字也写得很漂亮。
我和她坐过一段时间的同桌,她的认真端正对我的考试习惯影响很大。她是我们中考那年的太原市状元,高中学了文科,也一直是年级第一,后来以文科生的身份保送到了北大法学院,本科期间也经常是年级第一。我后来偶然认识的一个法学院同学曾经对我说:“你竟然是L的高中同学。”她在学院里已经声名远播了。
第三个有代表性的同学Z是一个早教生。他妈妈就是从事早教的,Z同学九岁上初中,十二岁上高中,课外阅读量非常大,虽然我比她大三岁,但她阅读量比我大很多,英语也比我好。她家里很重视素质教育,高中的时候她还参加过模拟联合国,代表我们高中去美国交流。当然早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初中的时候看着她背着很沉的书包,感觉腰都要压弯了,挺辛苦的。
Z同学也是文科生,高中时是年级第二,后来L同学保送了,Z考取了山西省的文科状元。
还有一个同学C,是一个性格非常慢的同学,他身体不太好,但学习非常认真。他写字很慢,人又老实,经常写不完作业,只得熬夜完成,就因此生病没法上学,最后老师都跟他家长说,写不完就别写了。实际上他的钻研能力非常强,后期的很多难题我这样的速度型选手是做不出来的,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他都能做出来,经常发挥得比我好。
C同学高中是我的同桌,后来他也保送到了北大,我们前后做了十三年同学,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整个初中阶段,我精力充沛、时间充裕,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所以很少把精力放在课内的内容上,而是学了很多竞赛内容,课外班也是报了竞赛班,而不是课内的辅导班。
初三的时候,我看了一本书叫《北大优等生是怎样炼成的》,从那时起就隐隐有了想考上北大的念头。
高中阶段:目标和专注
再说高中,太原五中整体风格是比较重视高考的,我们好几个同学都想谋求竞赛保送,但学校不允许我们放弃高考,不像有些以竞赛见长的学校鼓励学生偏科,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竞赛上。我们没有这个勇气,只能两手抓,比较辛苦。
高中竞赛要求更高,我们自己的学校已经提供不了系统、优质的培训,只能报山西大学教授开的竞赛班,假期到北京来上课。我高中主攻物理和数学竞赛,很费精力,如果说初中学竞赛牺牲的是回家休息的时间,那么高中除此之外还不得不牺牲上课的时间。
高中时期,我在数学和物理课很少听讲,语文课更是几乎没有听过,好在我初中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给我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中考语文满分130,我们班的平均分达到了120以上,高中的语文我几乎都是在吃老本。
太原五中校风自由,也多了很多诱惑,我那时候经常跟同学去网吧或者在教室打游戏,或者翘课打球,但我觉得这都是很正常,或者可以说是难免的。玩的时间是刚需,很难削减。
学校无法提供满足我们需求的竞赛培训,我们一切都要靠自己,我报了数学和物理的竞赛课,但能起到的作用依然有限,主要靠买竞赛书、大学教材自学,和同学之间的商讨、互助,有点像自发的学习小组,小伙伴们共同创造的环境还是很重要的。其实我高中竞赛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数学没有拿到保送资格,物理也差一点没有拿到,在保送生中也是排名比较靠后的。
后来我分析为什么高中的竞赛成绩不理想,一个原因是智力水平有限,这个是客观事实,我不是特别聪明,另一方面是自己比较浮躁,上大学以前一直如此,尤其是集中长时间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就会本能地产生一种厌恶和排斥感。我还有一个不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图快、图量,喜欢短期的激励,以可以看得到的成绩来获得成就感,但是对深度是没有帮助的。
我对中学时代的课堂教育和我自己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反思。
第一,学校的教育无疑是低效的,但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班有六十多人,即使是在重点中学的实验班,上课还是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进度,总会有人“吃不饱”,一切围绕高考大纲,在我看来也是浪费时间的行为。
第二点,五中自由的校风让我很受益,和北大很像,很多时候自由不代表就会放羊,而严格执行的规则也未必就能使结果尽在掌握。
第三,我在文史社科方面的阅读量几乎为零,很少看课外书,名著也是高考大纲里的名著,除此之外最多看一些新闻,或者用来写摘抄作业的散文,为了文言文的考试读过《古文观止》,对付高中的应试教育勉强足够。但我的很多本科同学从高中时就开始读一些很有深度的书了,让我觉得很惭愧。
第四,高考是极端残酷的制度,我们那年山西是估分报志愿,我有很多同学差了一两分不能上清华北大,但因为不是平行志愿,次于清华北大的好学校也不能上,只能去首经贸这样的一本靠后的学校,也有人不得不复读。
第五,山西考生相对比较辛苦,因为选择的路比较窄,竞争比较激烈,计划数比较少,尤其是对北京考生而言。高三准备保送生考试的时候很辛苦,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了,就每天强迫自己跑一千米,做俯卧撑,练蛙跳,还戒了游戏,通过这种方式磨练意志,逼自己坚持下去。山西的竞赛资源是非常匮乏的,我们当时就不得不去外地上课。我上大学以后,很多山西的金牌教练被挖到了北京,现在可能当地的好老师更少了。
总之,高中就这样结束了。
本科阶段:勤能补拙,实用为王
我观察我的大学同学,觉得对于本科的物理学来说,高中竞赛不是必须的,甚至天赋也不是必须的,勤能补拙,虽然大家来到北大物院时竞赛基础水平差距很大,但通过努力可以弥补起点的不足。我们宿舍都是保送生,整个物院大概有四分之三的保送生,平均每个宿舍都有一个全国金牌。我观察他们为什么竞赛学得好,首先当然是智商高,另外就是学校提供的资源,有些学校会有组织地专业学习竞赛,比如黄冈中学,这些同学几乎把全部精力用来学竞赛,瞄准保送,一旦拿不到保送资格,从头突击高考的风险就很大了。
我是物理竞赛保送生,但是到了大学发现大学物理和高中奥赛思路很不一样,前面我也提到小学奥数的特点是用原始工具解决复杂问题,但这个思维方式是很不直接的,只适用于简单情况。如果是复杂情况,比如别人没有解决的一线科研问题,和其他实际需要面对的问题时,这个思路是不成立的,反而应当利用一切工具,以尽量简单直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比如我们本科期间一些课程考试,像热统和电动,每张卷子只有五道大题,每道大题一两句话,从最简单的方程组开始,完成一个庞大的推导。这和小学奥数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一些想法
我再分享一些学习方法吧。第一,制定计划,这是一个很强大的方法,但也很难坚持,计划总是过于乐观,或者过于具体,包括成年人在工作上制定计划也是如此。如果能做到对自己有一个严格规划,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钦佩的行为。第二,错题本,考试前把这学期的错题回顾一遍很有用。第三,预习和复习,虽然很老套,但这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我是个懒得复习的人,喜欢预习,因为求知欲比较旺盛。其实我个人反对大量时间花在学校的课程上,觉得这是浪费生命。自学是很重要的能力。
简单说一说奥数的利弊。从我个人来说,当时学奥数是因为别无选择,可能跟大家不太一样。奥数的好处是可以开发智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其实对学习能力的帮助也很大,比如我就是从奥数的学习中培养了自学能力,最关键的是由此推及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个例子,因为习惯了自己学东西,遇到自己搞不定的事情时也会先自己想办法,在生活中,比如需要上境外网站的时候,我会自己去租服务器,搭建vpn,后来还分享给朋友用;在科研里,我会主动学linux环境,java、python的编程;我还会时常读一些经济学、史学方面的书,因为有不解和好奇,就通过读书来找答案,靠自己来获得第一手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会内化成最宝贵的收获。
奥数的弊端也是有的,比如它的时间成本很高,学习起来比较辛苦。我们那个时候的保送规则是每个省的一等奖都有机会参加考试,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只有全国集训队才有参加考试的机会,每年大约只有二十人。好在自主招生考试也很喜欢出奥赛的题,所以学习竞赛依然是有用的。
奥赛贯穿了我大学之前的整个学习过程,帮助我养成了很多学习习惯,比如做事有计划、不拖延、说到做到。在本科的时候,我参加保研面试前跟朋友说如果保研成功就去剃光头,大家觉得很有意思,但没有一个人想到我真的第二天就去剃了光头。
提问时间
Q: 你觉得小学期间哪些习惯的养成很重要?有什么好的做法可以借鉴?
A: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时间概念,如果能养成自学能力的话就更好了,但可能很难做到。我觉得一定要有规律的作息,把学习算作生活的一部分,完成定时或者定量的学习任务之后再去玩。
Q:怎么处理玩游戏和学习的关系?是靠外力来要求还是靠自己自律?
A:我上初中的时候家里买的电脑,高中才开始玩游戏,玩得很厉害,去过网吧,翘过课,瞒着家长和老师,但当时还是知道轻重的。主要还是靠自律,没有外力来约束。我防止沉迷的一个办法是逼着自己连续玩一天两天,这样就会很快失去玩游戏的乐趣。
Q:父亲还是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更大?亲子关系和谁更亲密?对我们有什么好建议吗?
A:我母亲对我影响更大一些,她有段时间下岗在家,和我相处时间很长。她是个很严厉的人,对我要求也比较高,亲子关系也是很和谐的,但我对此没有什么经验,毕竟我没有当过父母。
Q:小时候因为学习你爸妈打过你么?你当时心里怎么想?
A:被打过也被骂过,我觉得这样其实不太好,尽量不要因为学习去打骂小孩。比较刻骨铭心的事情我会记到现在,虽然不至于怀恨在心,但确实忘不掉。
Q:当你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克服的呢?
A:我通常会给同学打电话,大家一起讨论。我刚才也介绍了几个不错的同学,有他们和老师们,基本上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Q:怎么锻炼自己的自控力的?或者父母怎么锻炼你的自控力的?
A:这是一个很难说的概念,我能想到的就是同学间的互相督促,甚至互相攀比,当然这不是一个成熟的状态,推荐一本书,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
Q:能帮忙问下你妈妈,在培养你的过程中,她认为哪几点对于你今天取得的成就有非常大的影响?
A:我妈妈说:发现爱好并支持、目标明确(即坚持奥数学习)。厂矿小学都是铁路职工子女,坚持学习奥数的并不多,我们在熟人中是唯一坚持下来的,她确实为此付出了很多。
Q:学习动力是否经历过“父母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变化?如果有,促使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A:从五六年级到初中,主要是通过做难题的时候找到成就感,同学之间的影响也很大。
Q:爸爸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A:我爸对我基本上没有学习上的要求,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指导,但我们之间的相处一直非常融洽,是比较友好的父子关系。
Q:如何面对失败,怎么自我激励?
A:失败是必经之路,很难去说如何面对,比如落榜这样的事情确实让人心里很难接受。但这是人生的必修课,大学时期我也经历过很多郁闷的事情,去转移注意力吧。
Q:对你来说,天赋,习惯,学习方法更重要?
A:习惯是第一位的,学习方法第二,天赋第三。
Q:作为“别人家的孩子”,你是否遇到过校园霸凌,你是如何面对的?
A:我们小学是厂矿学校,校园霸凌非常严重,学生打校长、打老师,甚至有触犯刑法的行为。我当时学习很好,但并不因此歧视学习不好的同学,跟那些爱打架的同学关系也很好,所以倒是没人欺负我。但我经常目睹同学被欺负,觉得他们也很可怜,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让小孩学习武术,培养血性。
Q:如何看待早恋?
A:现在早恋应该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了,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想法,去接受这个事情,我觉得文话童心的家长都能接受。早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危害,可能会浪费一些时间,但也是有好处的,比如教会独生子女跟别人相处,学会负责任,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很多东西不是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等等。
— The End —
>>扒一扒学奥数那些事,其实我们都错了
>>MIT爸、清华妈:在新加坡如何规划孩子的成长之路?
>>美国小学生怎么上课?
>>善美妈妈的快乐英语启蒙课-轻松读,自由拼!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