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被人称为“悲观主义创始人”的叔本华,一直是我最欣赏,也最喜爱的哲学家。
百科里对叔本华的介绍是这样的:
1788年生,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这位靠着继承父亲遗产隐居的活了72年的叔本华,在餐桌上平静的结束了自己伟大且孤独的一生。
伟人们大多是孤独的,很少有人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因为他们思想的高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但是,正因为这种内心世界的丰富,在大多数领域里无法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唯有文字能聊以慰藉他们的灵魂,正如鲁迅先生般,叔本华同样也在年少时弃医从文。
可是,伟人正是由于他们的独特,总是要经受过一段不被世人理解而痛苦煎熬的岁月。
年轻时的叔本华也同样经历着一段灰暗的时光,于是,他说出了一段听上去也异常悲伤的话语:
‘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直到63岁,叔本华的封笔之作《附录和补遗》出版后才声名鹊起,里面包含着他被世人知晓的这部《人生的智慧》。
此时的叔本华,走到生命的尽头只剩下了九年的时光,他说:“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伟大的文人们如同伟大的画家一般,少有人在年轻时就声名扬,辉煌灿烂,大多数画家的作品也都在死后才开始出名,被人们奉为经典之作,才逐渐认识到他们的价值,文人也不例外,这似乎听上去又喜剧又讽刺。
叔本华的遗言只有一句:“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人生的智慧》,我以为称得上是叔本华最具成就的一部,在他的晚年把人性读得那么通透,把生活看得那么彻底,说他是悲观主义,倒不如说他是过于了解人性与生活。
精神迟钝源自空虚的灵魂
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这是由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大小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精神的迟钝一般是与感觉的迟钝和缺乏兴奋密切相关的,因此原因,精神迟钝的人也就较少感受到各种强度不一的痛苦和要求。——叔本华
叔本华的哲学里更多的是探究着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么活,指引着人的一生幸福的方向,该如何更高层次的去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非让一生的大多数时间被无聊空虚所填满。
叔本华把精神迟钝的后果归结于内在的空虚。
人们热衷于频繁的社交、娱乐、奢侈,因为他们找不到能够使他们独处时快乐的根源。
空虚无聊的人无法承受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独处,因为他们无法去长时间面对精神贫瘠的自己,为了逃避这种自我面对,他们不得不去迎合大众,去参与社交,去拼命的寻找能使他们消遣的人群与活动,然后再让自己融合进一个群体,凡事以将就的心态去接纳一切能使自己不那么孤单的生活。
可是,遗憾的是,叔本华直白的表述出一个真理:“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仍然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
可相反,大多数精神匮乏的人却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的这点缺陷,他们乐此不疲的去做着自己一生都认为平常和理所当然的事,忙碌着自己的社交与人脉的维护与拓展,却从来不会思考是否该停下来思考自己的一生为什么要这样过,是否还能过得更好,我真的需要这样的人生吗,此类的问题。
灵魂的空虚需要他们去打发时间,而不是去利用时间。
他们可以聚在一起闲谈,打牌,娱乐,用游戏的方式或者交换金钱的方式打发时间,因为他们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可以交换灵魂的东西了。叔本华把它们称之为“思想的破产”。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叔本华
精神富有状态下的闲暇时光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叔本华
在叔本华的哲学里,他认为人的精神越富有,层次越高,对于别人的依赖就会越少,甚至于追求一种孤独的状态,更加享受和自己的独处时光。
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已经足够丰富到去支撑起他们任何的闲暇时光,而非是无聊和想尽办法到处去打发时间。
人的一生除了辛苦和劳作之外,便是闲暇了,这是相对于一个精神富有的人而定的。因为这种难得的闲暇是他们在学习与事业以外的美好时光,应当尤其珍惜和享受这种难得的独处,否则便是毫无价值的浪费时间。
故而,叔本华认为:闲暇才是人生的精华。
就如同另一种说法,一个人的精神越丰富,那么他对于外界的物资追求也就越少,吃了什么,用了什么,是否奢侈或名牌都不重要了,所有的物资都无法满足他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更不需要别人的眼光与理解。
他们看似活在了自我的理想状态之中,封闭、隐匿、独处、孤傲,这些名词都在证实着他们的生活状态,只因他们在追求一种更为宁静、坦然和不被外人打扰的简朴生活。
任何在外界看来无聊空虚的独处之于他们,都是一种享受与沉迷,没人可以理解他们对于这种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们可以通过丰富的精神把周围的死气沉沉,变得跳跃和富有激情,当然,这一切的发生,常人是无法明白的,他们只发生在这些人的精神世界里。
智者的闲暇一定是幸福的独处,而这种幸福便是自得其乐。
人生的智慧
为了外在的荣耀、地位、头衔和名声而部分或全部地奉献出自己的内在安宁、闲暇和独立,这是极度的愚蠢行为。——叔本华
叔本华以为,幸福的内在源泉畅通无阻的条件便是拥有独立和闲暇。
因为外在的一切都会有离去或消失的一天,社交会有终止的时候,活动会有聚集和消散,就连我们身边的亲人也会一个个离我们而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法左右周围的一切,但是,却可以控制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只有精神的丰富才足以陪伴和支撑人走到终点。
可是,常人们往往觉得生活里的幸福都是靠着外界的获取来满足,而不是内在的精神。他们更多的是依靠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认可、评价,陪伴来识别自己的幸福感,却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拥有自己获取幸福的能力。
那些可以自得其乐的人,便是掌握着通往幸福之路的密码,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遇见怎样的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如诗一般美好,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寻求最大的快乐,那么,精神上的富有便是追寻这些快乐的根本。
正如叔本华所形容: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一个拥有丰富内在的人,就像在冬月的晚上,在漫天冰雪当中拥有一间明亮、温暖、愉快的圣诞小屋。
人的意欲决定着人的情感走向,受外界刺激越强烈,他们的感受也就越加敏感,这些都是表面肤浅的兴趣所在,受制于外界的影响;然而,对于精神富有的人却作用不大,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多的取决于自身,受制于心灵的波动,内在的影响更多。
而所有外界的一切都是那么虚无缥缈,不可控的,一旦外界事物消失,那么他们的幸福也便随之消失;唯有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净土,才是可控的、长久的。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一直在探讨外在与内在,物资与精神追求的思维辩证,如何获取幸福,如何愉快的度过短暂的一生,这里面藏着太多的人生智慧,只有当我们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时,选择如何活,怎么活,懂得权衡与取舍,才是真正拥有了人生的智慧。
-END-
感谢阅读!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2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