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并不是坏,不打不骂治叛逆!

孩子叛逆并不是坏,不打不骂治叛逆!

“坏孩子”的定义到底是什么,父母与老师眼中的“坏孩子”真的就是坏孩子吗?勿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大多数时候父母眼中的“坏孩子”,只不过是因孩子没有达到家长与老师所期望的目标或愿望,而产生的一种排斥心理罢了。所以,家长们对“坏孩子”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叛逆并不是坏

如今,许多的家长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他们有着各种不良的行为,还变得叛逆不听话……诚然,现在的孩子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思想和行为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家长眼中的坏孩子。但是,家长们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你的孩子真的是坏孩子吗?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除了抱怨,你有没有做些什么去补救?这些作为家长似乎很少去想!如果是这样,家长就该自我反省了。

孩子叛逆并不是坏,不打不骂治叛逆!

其实,好多时候,家长们眼中的坏孩子并不是坏的,只是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期望与目标。比如叛逆,这是大部分家长都面临的“坏孩子”的问题,但是不论是从生理还是成因发展来说,孩子的叛逆都不能算做坏孩子的一种表现。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所采取相反的态度或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一种心灵自我完善的过程。不论是社会、教育界、家庭还是青少年自己都应该去正确认识它。叛逆的产生是因为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思维方式也由儿时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这诸多变化中的一个特殊变化,即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孩子叛逆并不是坏,不打不骂治叛逆!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而他们在经济上依旧需要依附于父母,迫使他必须留下。两种力量常常“打架”,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的孩子就这样产生了。孩子在同父母争吵之后,他们常常会偷偷用眼角看你,看你有没有被气坏。不是叛逆的孩子没有良心,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良心暂时被狗吃掉了,或者说是他们故意把良心藏起来了。

由此可以看出,叛逆是每个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并不是家长眼中的坏孩子。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具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会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要帮助孩子走出叛逆的

误区,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产生叛逆的原因。

孩子叛逆并不是坏,不打不骂治叛逆!

案例一:家长存在教育误区8岁的小武阳上小学一年级,他常因父亲与母亲的不和而很少回家。在小武阳面前妈妈经常控制自己的情绪,从来不提爸爸。妈妈常对小武阳说:“妈妈这么辛苦就是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好成绩!”但事与愿违,小武虽然在妈妈面前总是表现很乖,但一到学校就显得很反叛:上课说话、写作业不专心,对老师的批评也置若罔闻。

据医生分析,小武阳正处在性别认同的年龄,由于父亲很少在家,对性别的认同难以实现。整天与妈妈在一起,对女性有所依赖,在群体生活中就表现为难以适从,觉得很想有同性朋友。在课堂上只要被同性同学干扰,就难以控制地说话、做小动作。就这样,小武阳能受到老师的关注,成了得常常受到批评的主要原因。

孩子叛逆并不是坏,不打不骂治叛逆!

案例二:亲子之间缺乏交流小强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的父亲因为工作的需要常常出差,忽视了与小强的交流,而小强母亲也经常需要出国工作。小强在上小学之前很乖巧、听话,也顺利地考上了重点小学,但自从二年级以后,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叛逆,父亲说一,他非要做二。

有一天,父亲突然接到学校的电话说,小强把头发染成了黄色,盛怒之下,父亲打了他一巴掌,小强就离家出走。那时,正好学校里来了实习老师,小强和这位实习女老师特别好,什么事都和她说,染发事件之后小强就一直呆在实习老师那里。后来经过实习老师的劝告,小强把头发染了回去,也搬回了家。但这次轮到父亲手足无措了,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和小强交流,也不知道这一次风波对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首先要尽早了解青少年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认识到他们出现的这些变化不是什么大问题,坦然地去接受这种变化,学会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上和他们倾心交谈,通过对话达成共识。

其次,加强亲子沟通和交流。众所周知,两代人之间,甚至是同代人之间,都存在着思想交流上的冲突,这就是“代沟”现象。而且有越演愈烈的倾向。现在的父母都忙于生计,只注重给孩子物上的供给,而缺少了思想上的关心和交流。这种做法的必然结果就是,亲子关系的紧张,孩子也许会因此而叛逆。

孩子叛逆并不是坏,不打不骂治叛逆!

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叛逆期,表面上,孩子不愿与家长、老师交流,但实际上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愿望会更强烈,所以家长要适时把握,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与孩子的对话需求,当子女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子女打个招呼,以便子女谅解。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他们的“小大人心理”。

第三,孩子始终是孩子,父母对孩子,特别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一定要加倍的关心,要学会尊重他们。尽管他已经长得比你还高,可他还是很幼稚。在心里上,你把他视为大人,在生活上,一定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来关心他、爱护他,并且要给予他一定的空间,让他自由地生长。这就像竹笋的生长一样,你要搬掉压在竹笋上面的石头,它才能长成笔直的竹子。

孩子叛逆并不是坏,不打不骂治叛逆!

家长们不要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放任。其实不是,这是引导,你可以跟孩子亲近的同时,用另外的方法来指出他的错误。比如,让孩子捐款,让孩子享受到被人尊重的乐趣,这样会竖立孩子乐观向上的信心。一旦孩子有了耻辱感,他就会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处于被关注的地位。

第四,开放自我,了解孩子。家长眼见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通常会即刻禁止。其实,最好能试着了解情况,例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从旁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然后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之融洽的相处。能和父母相处融洽,孩子当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第五,要正确的看待叛逆的两面性。也许孩子在叛逆期有可能会做出许多令家长、老师不快的事情。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叛逆,才有个性;有叛逆,才能不拘泥于既往,才能有所创新;有叛逆,才能抛弃陈旧的束缚,才能为自己开创一片天地。逆反,也是孩子的天性。如同其他的天性一样,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抹杀。如果只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成为一只应声虫,没有个性,只有顺从,那他们的未来不过是今天的重演。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前途?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特点,不能抹杀孩子的这一天性,而是应该顺应其自然的规律,给孩子以更多更好的保护,使他们顺利渡过这一时期。

现在搜索添加微信有机会获邀免费参与博沃思青少年心理教育微课堂!专业的心理老师实时互动针对性的帮助你解决各种孩子教育问题,注意是免费的哦!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3137.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