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起来有多可怕?
此前有个新闻,10岁的小男孩,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去学校。
面对父亲的管教,儿子却气愤地说:“我不是你儿子!”
两人对峙许久依旧无果。
最后孩子将自己反锁在房中,对父亲说:“出去,别管我。你不出去我就跳楼!”
面对如此叛逆的孩子,父母十分无奈。
孩子的各种难管,常常把家长折磨得要崩溃。
你说东,他偏往西。喜欢唱反调,专门就做父母不喜欢的。
说不得骂不得,脾气特大,动辄不是把自己锁屋里,就是离家出走。
对父母越来越不耐烦,顶嘴,甩脸,直接拒绝交流沟通。
心理学上将这种,孩子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出现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思维偏激的现象,称为进入“叛逆期”。
家有“叛逆儿”,如有一颗行走的火药桶子,敏感、情绪化、一点就爆。
可是这一切,真的只是“叛逆期”作祟吗?
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诉求。
孩子叛逆的背后,你真的读懂了吗?
01 叛逆的本质是求助
在心理学上,叛逆实则是自我意识强烈爆发的表现,是打破“原我”获得“新我”的过程。
对于孩子叛逆,父母们不必当做洪水猛兽。
每个健康的人,一生中都要经历叛逆的时期。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小主角伊桑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叛逆孩子。
上课捣蛋,不交作业,已经留学2年三年级。
各科成绩垫底,把要家长签名的成绩单喂狗。
假装生病,伪造请假条逃课。
撒谎,打架,搞破坏一个不落,把父母气到抓狂。
心理学家杰弗里·伯恩斯坦说:“叛逆背后的心理动机是无助,本质也是无助。”
没有人发现伊桑从小就患有读写障碍,在他的眼里,字母都在跳舞,根本没办法识别,没办法集中精力。
就连“翻到第几页第几行”这么简单的操作,对他来说也很困难。
而这一切,对于其他人来说是如此轻松……
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依然把最简单的ABC和123写得像天书一样,依旧挂科考0分,即将面临退学。
作家刘娜说:“捣蛋,是孩子向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
如果父母及时察觉他的无助,将他从困顿中解救出来,他自然没必要用调皮捣蛋的行为,来掩盖自己的无能。
如果父母及时看到他的需求,并且适时提供帮助,内心得到满足的孩子,自然不需要用叛逆的方式博取关注。
越叛逆的孩子,其实越无助。
他表现出来的种种叛逆,不过是在向父母呼救:看看我,帮帮我!
樊登老师说:“一个人最无助的时候,情绪起主导作用,于是每次跟父母的沟通不是逃离就是对抗。”
孩子的行为不会孤立存在,叛逆的表面下,可能是他的内心在“哭泣”。
叛逆,不过是孩子与父母沟通无效所诞生的产物,亦是孩子最无助时发出的变相求教,试图引起父母关注。
02 叛逆的背后,是爱的匮乏
曾看过一个视频,原本乖巧可爱的姐姐性情大变,动不动就撒泼打滚,打父母,揍妹妹,不可理喻……
原来,自从家里添了妹妹,所有人都冷漠了她,姐姐仿佛成了多余的人。
于是,姐姐也要求抱抱,却被责怪你都多大了。
她开始一次次表现自己,却都被忽视了。
她甚至学着帮忙干活,却成了理所当然。
失落,委屈,难过,姐姐强烈的意识到“妈妈只爱妹妹,不爱我了。”
所以当她发现不听话才能引起妈妈注意时,不听话就会成为她绑架父母的惯用伎俩,消极但有效。
因为妈妈批评她时,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她身上,这样反而会感觉被重视。
因为妈妈每次失控揍了她后,会因为愧疚而对她特别好。
教育家兰海老师说:“孩子的问题,不是他的行为,而是内心需要。”
可惜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孩子叛逆的情绪和行为,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
《解码青春期》书中提到一个“推压杆效应”:
即人们在坐木质的过山车时,会反复的推压杆,检验压杆安不安全。不断挑战父母底线的孩子,就就检查推压杆一样,需要反复试探确认父母的爱。
该书的作者乔西·西普曾经也叛逆得厉害,作为一个孤儿,他需要送往合适他的家庭。
但每次被送往寄养家庭里,他都会不断的捣乱,做各种坏事惹怒家长。然后暗中计算,多少天就会被赶走。
直到他遇到了一个无论怎样恶作剧,捅窟窿,都包容接纳他的养父,他的生命才有了转机。
有一次,他因无证醉酒驾驶被捕,父亲说了一句影响他一生的话:
“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
感动之余,他开始悔过上进,最后他成为了著名的青春期方面的研究专家。
爱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所有顽固的坏习惯和叛逆行为背后,都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
如果每个父母都能听到叛逆背后的呐喊,就不会简单的跟孩子对立,堵死沟通的情感渠道,忽视孩子的内心情感需要了。
03 不敢叛逆的孩子,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
叛逆的孩子,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那么不叛逆的孩子呢?
通常来说,不叛逆的孩子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很好地渡过了叛逆期,表现不那么明显。但更多的是另一种,他们由于外界尤其是父母的压制,不敢叛逆,言听计从。
电视剧《第二次也很美》中,小女孩许果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和谁做朋友,上什么小学,都严格按照爸爸许朗的要求去做。
有一次,她犯了错误,可她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般一哭二闹三撒泼,而是试探又隐忍地说:
“爸爸,别生气了,我错了,你让果果自己去罚站好不好?”
懂事得让人心疼。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从小到大一直听话的你怎么样了?”一个回答让人触动:“一直都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小时候是父母,后来是老师同学朋友领导同事爱人。很羡慕那些敢于按照自己内心生活的人,也想叛逆一次,和这个世界大战一场,却始终没有勇气,因为顺从惯了不知如何收场。有时很讨厌自己,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但面对现实的时候又怂了,于是继续卑微地活下去。”
强制听话不是爱,只是伤害和阻碍。
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个懂事不叛逆的孩子,心里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胡慎之老师曾说:“那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是他对世界撒的一个巨大的谎,并用这个谎言去赢得生存空间。
叛逆,实质上是开始打破谎言,从而开始走向自我,冒着风险开始接近真实世界的过程。”
孩子叛逆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成不变的听话。不敢叛逆的孩子,一生都在为他人而活。
04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孩子种种的不听话,叛逆,其实都是对父母不恰当的教育和错误沟通的反馈。
孩子叛逆,往往意味着整个家庭都需要改变了,而不止是孩子。
1.倾听孩子的内心,了解他想要什么
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诉求。
面对叛逆的孩子时,先别生气,也不要吼叫。
不妨平静下来,尝试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想要什么。
同事张姐初二的儿子喜欢飞机模型,常常为此不写作业。
张姐推测他可能是喜欢飞机,于是抓住这点与儿子沟通。
“儿子你喜欢飞机呀?妈妈年轻的时候也可喜欢了呢。不过妈妈喜欢的是制造飞机,那你是喜欢什么呢?是制造飞机,还是开飞机?”“喜欢制造飞机的话,要有很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尤其是你现在初二,正是打基础的过程。妈妈当时就是因为物理成绩太差错过了心仪的学校,而与当时的梦想失之交臂。”
看到行为背后的诉求,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2.适时干预,防止走歪
虽然叛逆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意识觉醒的过程。但是由于孩子思想还未发育完全,在一步步向世界试探的过程中,可能会走歪。
允许叛逆,并不意味着放任叛逆。
身为家长,可以像放风筝一样,让孩子随风自由飘扬。但要一直摇着线,防止风筝撞上路边的树,或者伤了人。
3.不安排孩子的人生
曾在书上看过一个案例。
王东从小就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上父母选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读父母选的大学、学父母挑的专业,毕业后去父母觉得好的单位工作、和父母挑选的相亲对象结婚。
一路稳得没有任何水花。
但在32岁那年,王东却像疯了一样,和父母大闹一场,辞了“铁饭碗”工作,和老婆离婚,背着包去了西藏流浪。
没有哪一种人生更高贵,每个孩子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打着对孩子好的名义去安排他的人生。
不强迫,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
叛逆过,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被尊重,内心方能更加充盈。
有位心理学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就像一只小鸡,要努力挣脱蛋壳出生。父母会把自己当做蛋壳,不明白小鸡为什么要一直攻击自己。可是他们都忘了,他们本不是蛋壳,而是下蛋的那只老母鸡。”
孩子叛逆,就是小鸡破壳的过程,它不是反抗,是成长。
孩子人生的主色,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
父母能做的,不过是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色笔,帮助孩子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颜色。
愿每个叛逆的孩子,都能早日回归家庭的怀抱。
图片讯息来源:网络
声明:文章转载只为讯息传播,如侵删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