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时期,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外戚都是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一支比较强大的力量。毕竟外戚与皇帝沾亲带故,容易获取皇帝的信任;在常常出现幼主即位的东汉时期,外戚的力量就更加强大。不过到了三国时期,外戚的力量忽然就销声匿迹,无论是曹魏、蜀汉还是东吴,都很少出现可以左右朝政的重要外戚。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两汉外戚
在两汉时期,外戚的力量非常强大,外戚执政的例子也并不罕见。在西汉时期,外戚的力量相对而言会弱一些,但是也不能够完全忽视。在刘邦在世时期,吕氏的力量就已经初具规模,刘邦去世之后,吕后一手遮天,诸吕显赫一时。吕后去世,西汉群臣和刘氏宗族铲除诸吕,迎立汉文帝。结果又导致汉文帝的母族窦氏的兴起。
窦太后虽然不像吕后那样强势,但是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干涉西汉朝政,扶植梁王、遏制儒家。汉景帝、汉武帝两朝都受到影响;在汉武帝时期的外戚更加著名,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名将身上都有外戚的标识;汉武帝之后出现“昭宣中兴”,辅政大臣霍光的身份是外戚;最后取代西汉开创新朝的王莽,正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同族。
到了东汉时期,外戚的力量就更加强盛,还要超过西汉时期。《后汉书·皇后纪》中有一段描述非常贴切:“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被外戚所扶植的皇帝有四个;拥有临朝摄政的权力的太后有六个。
这并不是一个健康政权的状态,而是陷入一个畸形的怪圈:皇帝年幼-太后摄政-重用亲族-外戚兴盛-皇帝年幼。而皇帝年幼往往与专权的外戚有非常大的干系,毕竟对于外戚来说,一个小皇帝更容易操控一些。值得一提的是,小皇帝长大后希望夺回政权,只能依靠自己身边的绝对的亲信,也就是宦官。这样一来东汉时期宦官干政的情况也得到解释。
三国外戚
东汉末年紧随而来的是三国时期。两个时代虽然相接,时间相近、文化相通,但是很多地方还是出现明显的区别。就比如说外戚的力量。在东汉时期,外戚足以左右政权,梁冀、窦武、何进等人曾经都是东汉实际上的执政者。而在三国时期,却鲜有能够干政的外戚。只有东吴曾经出现有分量的外戚,但是也迅速消亡。
曹魏——外戚不得辅政
曹魏通过禅让的方式承袭了东汉政权,对东汉政权的一些制度也做出改变。东汉朝廷常常有母后干政,外戚专权,曹魏则非常重视避免这一点。这一点甚至已经被明文规定记录在曹魏的法律制度当中。
在曹魏黄初三年,魏文帝曹丕特意下诏,禁止曹魏群臣通过太后奏事;禁止外戚作为辅政大臣;禁止外戚随意封侯,如果有人违背,“天下共诛之。”有点类似刘邦和群臣约定的“白马之盟”。曹丕之所以下达这个诏令,归根结底还是从东汉的畸形的政治环境中吸取经验,作为前车之鉴。曹魏总结的经验就是:“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
除了明文的诏令以外,曹魏的历代的实权皇后中,都没有家族力量特别强大的。曹操的皇后卞夫人,出自倡伎之家,在古代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曹丕的皇后郭女王,本来家里有点力量,但是双亲早丧,沦落他人之家;曹叡的毛皇后、郭皇后的出身也都不算太高,毛皇后的父亲只是小吏,成为国丈之后因为礼仪问题被人嘲讽,郭皇后家族叛乱,这才充入后宫。她们包括她们的家族作为外戚,实在没有太大的能量。
在曹芳在位时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操控政权。虽然司马懿以郭太后作为政治上的旗号,但这也只是旗号而已。而后曹氏的力量被严重削弱,曹芳、曹髦、曹奂作为皇帝尚且岌岌可危,以皇权为基础的外戚的力量就更加弱小,难以与司马氏抗衡了。
蜀汉——诸葛亮影响巨大
在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当中,蜀汉的政局是最为简单的。蜀汉从始到终,都受到诸葛亮的很深的影响。在刘备去世之际,将蜀汉政权全权交给诸葛亮操作,甚至给予诸葛亮“君可自取”的权力。在诸葛亮执政时期,政出丞相府,刘禅作为皇帝只是出面祭祀而已。刘禅尚且不亲政,何况是外戚。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政权仍然是由诸葛亮一派操作。我们来介绍一下诸葛亮去世后,历代录尚书事、平尚书事的人物:蒋琬、费祎、姜维、董厥、诸葛瞻,全部都出自丞相府。诸葛瞻更是诸葛亮的儿子,他能够获得执政的机会,未必没有诸葛亮的名望太盛的影响。可以说蜀汉政权完全是诸葛亮一派当权,至于外戚则没有执政的空间。
诸葛亮在蜀汉影响如此巨大,说起来也是刘备的授意。刘备在临终之前不仅以诸葛亮为辅政大臣,另外一个所谓的辅政大臣——尚书令李严,被刘备牢牢限制在永安。从这个举措就可以看出,刘备就是希望诸葛亮独揽大权。外戚比如吴懿、吴班等人显然不可能在刘备的考虑范围内。
东吴——昙花一现的全尚一族
相对于曹魏和蜀汉来说,东吴倒是出现过一个外戚势力,但是也是特别情况下的特别产物,而且是昙花一现。在孙权晚年时期,孙权废掉太子孙和,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孙亮的生母潘夫人本来是犯罪官吏之后,输作织室而被孙权充入后宫,可以说是完全没有背景。潘夫人在孙权病危时期拉拢中书令孙弘,本想作为太后临朝干政,结果莫名其妙地被宫女刺杀。孙弘身上有极大嫌疑。
在孙亮整个在位时期,东吴朝政都由权臣把控,诸葛恪、孙峻、孙綝等人轮流登场。这个时候孙亮的皇后全夫人的父亲全尚终于有干政的机会,代替被孙綝消灭的滕胤,拥有录尚书事的权力。结果没过多久,孙亮本想拉拢全尚除掉孙綝,反而被孙綝击败,孙亮也被孙綝所废黜。之后东吴就没有能够左右朝政的外戚势力了。
小结
在外戚干政的方面,两汉时期与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时期,皇帝幼弱外戚掌权的情况比比皆是;在三国时期,虽然也有幼主即位的情况,而且也不罕见,但是却很少有外戚干政的情况。曹魏明确规定外戚不能辅政,曹丕、曹叡挑选的辅政大臣都是宗室和士人;蜀汉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刘备一意扶植诸葛亮,李严尚且没有干政的空间,何况是外戚。
东吴虽然有过外戚干政的情况,但是这是在权臣孙綝当道的时期出现的。全尚干政或许也是孙亮争取过来对抗孙綝的助力。这是一种权宜之计。三个政权都或多或少避免外戚干政的情况,大概也是因为东汉外戚过盛的缘故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史记》、《后汉书》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7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