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经历
青春期叛逆是家庭教育的“癌症”,令许多父母头疼不已。孩子产生叛逆的时期并不固定,早的可能几岁,晚的甚至二十几岁才开始,出现心理滞后生理的现象,且持续时间长短不同,因个体而异。
但需要指出的是,叛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经历这个时期,如果家庭教育氛围好,健康自由,孩子从小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反之,束缚、管教、希望式的教育,孩子成长时会潜意识想去挣脱。
事实上,叛逆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是孩子适应人际关系调整、成长为独立个体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孩子心智发育的重要特征。
叛逆本身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种成长和进步,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维水平提高的结果。叛逆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期,处理得好安然无恙,孩子很快步入正轨,反之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孩子叛逆的根源在父母
北师大心理学教授边玉芳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反抗期:第一个反抗期在2-4岁,主要指向身体方面的反抗,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第二个反抗期在青春期,在初中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时的反抗由逆反心理引发,主要是为了获得独立和尊重。
一项调查显示,中学生中经常存在叛逆心理的占32.6%,偶尔存在叛逆心理的达89.4%。由此可见,叛逆是普遍存在的,是多数孩子成长的规律性反应,尽管让父母们烦恼甚至愤怒,却自有其合理性。
孩子叛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的想法、说法和做法欠妥,与孩子观点相左;二是父母武断推行自己的主张和要求,与孩子意见冲突;三是父母以前的做法不正确,却又在孩子青春期强力纠错。
父母应该认识到,不听话、爱捣蛋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反应,父母需要有耐心,不应给孩子,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避免孩子叛逆有方法
青春叛逆期孩子最典型特征表现为反感家长说教、与家长顶嘴、情绪烦躁。父母应当以朋友的姿态去疏导、感化孩子,而不是采用强硬的态度和手段。唠叨说教、不理解孩子、一味训斥、苛责式批评是对青春期孩子进行教育的大忌。
青春叛逆期是世界性难题,但如果在孩子小时候能为孩子建立规则,培养好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就不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和问题。
孩子10岁以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很大,父母的要求和建议,孩子很愿意听从。父母最好早早树立起权威,但决不是一味高压。
与其说是孩子青春期叛逆,不如说是孩子青春期前父母的教育有欠账。所以,不要动不动说孩子叛逆,而是父母应该多放手、多反思。
从小到大,由紧到松,切记不严格孩子的好习惯是养不起来的。待孩子习惯养成后,家长再视情况一点一点放手,孩子会觉得父母越来越好相处,整个转换过程就会很顺畅,不会有太多冲突。
权威型教养方式值得提倡
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青春期问题的解决以及孩子人格的塑造。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在制定规则和做决定时会考虑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听取并接受孩子的意见,会对制定的规定和要求作出解释,说明希望孩子服从的原因。
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教育方式也应该有所调整,青春期教育,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父母应该以叛逆为契机,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角色和教养方式,从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转变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转发或关注。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7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