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期的独立与焦虑——要亲密,更要离别

青春期既生机盎然又让人有点不知所措,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的身体正迅速成长着,许多生活细节也同样透露出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愿意跟父母一起出门

整天带着耳机,不和父母说话

在房间门上贴上“未经允许,不得入内”的纸条

日记本上锁

父母让向东,偏向西

他们旗帜鲜明地要自由、要独立、要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此时,我们家长如果不给他们空间,可能会导致一场激烈的争吵;而放手则可能意味着孩子会把精力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学习成绩下降、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逃学早恋打架等危险行为。

这种焦虑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每个家庭,在回答究竟如何应对青春期的独立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分离个体化。

精神分析中的分离个体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先与主要抚养者亲密无间地“共生”,再逐渐走向独立自主的过程。第一次分离发生在儿童0-3岁时,婴儿逐渐分辨出自己是自己,母亲是母亲。第二次分离就出现在青春期,这是孩子从心理上脱离父母、脱离原生家庭而走向独立与成长的关键一步。

乔瑟尔森将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分化:青少年意识到自己和父母不同,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秘密和空间。

(2)实践:在言谈举止中,青少年刻意意识到父母和自己是不同的,并将生活重心转向自己的同伴,以此达成与父母的分离。

(3)和解:青少年体验到矛盾的情感,他们一方面想要追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害怕与父母分开。

(4)情感客体的恒常:青少年逐渐建立了内在稳固的个体性,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价值观,能够独立经营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比如孩子能够自己选择升学志愿、做好离家读书、工作的准备、拥有比较稳定的同伴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试图跳出以往生活经验的“圈子”,重新看待自己、父母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他们借此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和僵化价值观的束缚。唯有这样,青少年才能重新建构一个独立的自我、健康的人格;才能建构家庭以外的新的亲密关系;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然而,中国家庭文化中的父母与子女似乎永远“黏”在一起。究其原因有三:

首先,我们认为生命受之于父母,自己的生命是父母亲生命的延续,这就使家庭中的个别成员不再被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整体家庭生命中的一环;

第二,中国人的自我是与家人一体的,也与其所处的更大的社会网络密不可分,因此家庭中的个人必须培养忍耐自抑的行为倾向,以维持家族的和谐

第三,凡事以孝为先,“顺从”成为约束子女的一整套特殊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因此,与家庭的分离与独立在西方人看来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但可能并不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这意味着——中国式的父母更难帮助孩子完成分离个体化的过程,也更难面对与子分离的悲伤与焦虑。

青春期好像洪水猛兽,把从前的那个乖孩子变得无影无踪,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被愤怒淹没:“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知好歹”、“你看看,都是你惯的”。而当我们静下来,这份生气的背后其实是我们的难过与无助:“孩子怎么跟我不亲了呢?”、“哎,我究竟要怎么才能和他沟通?”

换句话说,关于青春期的焦虑其实是我们家长自己的:我们担心孩子有危险、走弯路、被欺负;我们也同样担心不再与孩子亲密无间、不再与孩子无话不谈;我们更担心的是自己无法面对孩子长大成人脱离家庭后的空虚、孤单、了无希望。

我曾遇到过一位年逾五十的父亲,他来咨询儿子迟迟不结婚的问题。谈了一段时间后我惊讶地发现他不仅强制儿子留在本地读书、工作,还严格控制儿子的吃穿用度,甚至还规定其最晚回家的时间、包里常备的应急药物等等。

这一切看似“变态”的管教,表面上看来是担心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但实际上源于这位父亲对生活深深的焦虑:因为他除了工作以外,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他试图包办儿子的一切以重获生活的意义。而这种长期的“共生”不仅损害了儿子的独立性,更模糊了儿子的“人我界限”,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难以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了。

当我们意识到亲子之间这种“退远”与“拉近”后,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和孩子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家庭的关系呢?

第一,把握“边界”

结构家庭治疗中有一个概念叫“边界”,指的是家庭中每代人之间、每个人之间,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和距离。如果家长与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缠得太紧,那就难以区分彼此的情感和感受,这会给每个家庭成员都带来心理或身体的痛苦。我们必须意识到孩子来源于一个家庭,也同时独立于一个家庭。家长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隐私和秘密,而不要试图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既与孩子保持一定的感情联系,又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二,“时进时退”

安娜弗洛伊德认为在青少年时期最理想的父母角色应该是:有进有退。当需要孩子自己去担当的时候,就退出来;当孩子需要父母支持的时候,就进一步,表达父母的爱:我们永远会在这里,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你鼓励和支持。我们必须理解和共情孩子的情绪,但不指挥孩子该如何做,而是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解决方法,并愿意让孩子自己作出决定。

第三,提供支持

首先,请务必无条件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想法,这样会让他学会即使别人不喜欢也应该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其独立表达、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发展。

另外,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用“全知全能”的父母权利去控制孩子的喜好和行动。请创造条件帮助孩子探索他们自身真正感兴趣的事业;帮助他们越来越明确自身真正的价值观;并鼓励孩子按照这些价值观和兴趣决定自己的行为。

第四,经营自己的生活,做独立自在的父母

我们都希望孩子拥有五彩斑斓的故事和幸福美满的人生。有些时候这种“童话式”的希望是我们自身愿望在孩子身上的一种投射。与其要求孩子,不如我们自己先发生改变。重新拾起年轻时的兴趣爱好、去认识新的朋友、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经营自己的职场。重新做回自己生活的主人,这将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和激励。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包容、这种成全、这种成就也正是父母之爱的伟大之处。

正如纪伯伦写到的那样: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1816.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