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靠谱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从家庭的生命周期来看。家庭首先是由一男一女(异性恋的语境下)通过婚姻组成,他们离开了他们的亲生父母(原生家庭),然后组成新的家庭,在新的家庭中,生育儿女,成为父母,形成下一个原生家庭。然后子女在这个家庭中成长,后独立,与另一个人结婚,形成新的家庭。
这是一种动物天性吗?更幼小的力量天生想要打到强大的同性,而年富力强的一方不可避免走向衰老,还是爱的,但觉得看儿子哪哪都不顺眼? 回答 收藏问题 | 查看更多问答
在这个过程中,儿女一辈有一个从依赖父母到独立成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双方的生命是朝相反方向的。父母的生命迈向衰老,迈向死亡;而子女迈向壮年,欣欣向荣。像两辆对向为开的火车,两边的前进都加快了远离的速度,相互之间的张力也就更大。
从儿女的独立成长的角度,对立是必然的,甚至是必须的。
在我们信息日益变化的大数据时代,父辈们的人生经验已然无法作为我们今生要活成什么样的参考或指引,何况,人类的成长往往不是依赖于他人传授的经验,而是自身的经历、思考、沉淀。正所谓,“听了那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唯有不依赖(甚至不听从)父母长辈的道理,我们才有机会自己独立思考,独立面对生活的抉择,独立做决定,独立承担责任,也才能成长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大人。
这就像是新生儿剪短与母亲相连的脐带,靠自己去获得生命的能量,与其说是“更幼小的力量天生想要打倒强大的同性”,倒不如说是一种超越,一种生命力的凸显。
那么,从父(母)亲的角度呢?生命迈向衰老,不断提醒着死亡的到来,死亡,是人类的终极命题之一。如果父辈无法与他自身的关于生命的消殒这个议题和解,那么,孩子的成长、生命力,比如获得的成就,或与父母意见相悖的地方,都可能时刻地在提醒他们,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可能会越来越与他们无关了。
是的,他们之间有爱,有血缘的紧密连接。但关于生命的新生与衰老是嵌在基因里的议题,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可以解决的。
反而,勇于去对立,去走与父母不一样的道路,意味着生命更有力量,甚至是为这个家庭/家族做了更大的超越与突破,本身,值得庆贺。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李晓纯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2评论 陈岚的女拳 作家 编剧 儿童保护工作者 11-30 00:37 123赞 踩
谢谢邀请。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雄性的父子关系,在哺乳动物当中,一直会有种类似于弑父情结。一种竞争关系的存在。我们举个例子:在狮群当中雄狮平时过着是非常大爷的生活。我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季节的流转,雄狮一天一天变老了,当老雄狮已经不能统领他的狮子群的时候。如果有年轻的狮子起来造反,可能这个雄狮就是他的儿子,打败他,自己获得对狮群的领导权,自己当老大,这是我们在自然界当中最常见的。
我们在人类的社会和家庭关系当中,男孩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有这样的状态。到了青春期发育的时候,他特别需要在家庭当中证明自己。那么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感,他们会非常喜欢挑战离自己最近的最重要的男性权威。这种挑战的是被视为一个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弑父”的心理过程。当然并不是说真的就是把自己的父亲杀掉。它是指在心理上和父亲的权威进行彻底的挑战,并确立一个独立的自我,他不再盲目崇拜父亲,不再觉得父亲无所不能。他希望自己成为他生活当中的权威。
这个时期呢,父亲管男孩子管的要特别的有艺术。因为管的太多了,他会觉得你在干预他自我的边界。不管有道理没道理,他都会觉得受到了侵犯,会可能会更加的逆反。你管的少呢,这个时候的男孩子缺乏正确的理念的培育或者是比较好的男性形象的引导。也不行。容易做错事或者价值观扭曲。。这个时期父亲对他的观察要很密切,干预尽可能的少,不要因为琐事去和儿子纠缠。在人生的大方向上、大的价值观和品格方面进行把关。
作家汪曾祺有篇文章叫《多年父子成兄弟》,其实这是一种特别好的境界,男孩子跟父亲之间。如果父亲从来没有虐待过他伤害过他,父亲和儿子的关系是正常健康的。,那么无论经过怎么样激烈的叛逆期,他们都最终会互相越来越认同,互相越来越理解。以至于年龄渐渐大了之后,看起来不像父子儿像是兄弟俩了。
34评论 寒木钓萌 代表作《地狱岛上地球人》 《武器的天堂》 12-02 06:11 95赞 踩
我孩子前几天刚三岁,他每天对我们说的最多话就是:
“爸爸,你看你看!你看你看!”
“妈妈,你看你看!你看你看!”
他喜欢摆弄一些东西,还经常让我们去看,以此获得我们的夸奖和鼓励,让我们感到骄傲。
千万别以为:让父母感到骄傲只是小孩子的心理而已,实际上,终其孩子的一生,他都会有这种心理,获得父母认可的心理。
如果你从青少年走过来,也走过叛逆期,那么你也许会知道,任何时候,你都希望让自己的父母为你感到骄傲,这是一种原动力,也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人为他骄傲,这个孩子是不幸福的,孤单的。
之所以,孩子的这种希望长大后,变淡,不再有,甚至走向反面。
其实,多半是父母的责任。父母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当然会波及到孩子的身心。
比如父母使用的挖苦,打击,不信任等手段,伤害力尤其最大,因为你剥夺了“孩子希望让自己的父母感到骄傲”这个美好的权利。
任何时候,父母都是孩子最最亲近的人,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别人?
没有了。
可是,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因为学习等原因,故意用父母与孩子的这种亲近去胁迫孩子,打击孩子:
“唉,你不行了。”
“你看人家那个孩子,哦,天哪,成绩又好,又听话。”
…………
显然,这种教育必然会引爆孩子的叛逆,而且很难再回头。
做父母最大的失误就是,宁可舍弃父子情,也要让孩子成才。
这固然是一种牺牲,但却十分没有效率,多数时候也不会凑效。
孩子如果没有基因缺陷,基本上都能听懂人话,都能互相理解。
有些事,你觉得不对,破口婆心,掰来揉碎给他说,他肯定能理解。
理解不了,再说。
如果还是不能理解,那就是你的水平有问题,或者说,你的洗脑能力还不够强悍,这是事实,要勇于承认并去学习。
男孩子好动,喜欢开关门,这容易把手指夹断,相当危险。
每次见儿子玩门,我都很紧张,但我没有上前一个耳光,而是拿一支筷子,放到门边,再狠劲关门,咔嚓一声,筷子断了。
我说:如果你总是喜欢玩门,那么你的手可能就会像这根筷子一样。
有一个朋友,他的儿子特别喜欢吃方便面,父母当然不希望儿子这样,而他们的做法就很好。朋友在网上找来一些地下小厂做方便面的恶心视频给他儿子看,从此,他的儿子不再喜欢吃方便面了。
而像游戏成瘾这种事,是父子之间感情伤害最大的。
孩子有瘾,父亲当然要管,管不了,必然走向对立。所以,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在孩子接触游戏前,就提前防范。而不是事后强力扭转。
当然,很多父母压根就没有这个条件,孩子在城里读书,父母到外打工,不受监管的孩子不经意间就被游戏迷住了。
这也是客观条件。
这时,还是要用父爱和母爱去感化他,如果孩子不再在乎父母,父母的管教也就失去了本该具有的力量。
有观点认为,父亲和儿子之所以容易走向对立,这是人类数万年进化使然,因为父亲就像狮子群中的王,儿子迟早要去挑战他。
其实,没那么严重。一个家,也就三口人而已,谈不上争夺权威什么的。
有本事的父亲只会在外面争取自己的权威,而不是家里。
有出息的儿子也只会在外面寻找自己的地位,而不是在家里。
家里,只应该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温馨的所在,一个其乐融融的世界。
有了爱,才能互相理解,理解后,一切才好坐下来慢慢解决。
其他回答里提到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最佳的父子状态,我们做父亲的,都应该主动学习,更新观念,朝这个方向努力,再努力。
把父子感情好,当成做父亲的一个任务,一个目标,而且是大目标。
失去了父子情,互相走向对立,那么,你的打拼还有意义?或者说,你还有多少动力?
男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会有很多陷阱,早恋,游戏成瘾,没有上进心,打架斗殴,抽烟,成绩不好失去理想,对人生没有期待,等等。
这些都应提前做好防范,提前看出苗头,不要等到陷进去后再去打再去骂。
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早地让其认字,尽可能多地认识更多的字,让其爱上阅读。
然后,你剩下的事就是,塞一堆书给他就行了,因为这能填满男孩子那躁动的心,更能填充他那几乎无限多的时间。
部队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你不给士兵们找事做,士兵们就会给你找事做。
如此一对比,我们当然选择给他找事做。
热血男儿,总得做点事去发泄。
因此,培养他的一些爱好,正能量的爱好,让他一生都有事情可做。相应地,你操的心就会越少。
喜欢阅读的男孩子,长大成青少年后,会更多地走向自己丰富的内心,如此,他才有足够的力量去抵御外部的诱惑,并有足够的智慧克服自身的困境。
孩子虽才3岁,却有时喜欢拿着图画书专注地看,我们最喜欢他这样了,因为他的独立时间,就是我们的自由时间。
19评论 韩国成老师 家庭教育专家 42分钟前 2赞 踩
题主所提这个问题,并不是普遍现象,但却是客观的存在。这就是老话常说的,瞧这你俩就像天敌关系似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下面我做几点分析:
第一,父子关系的对立与冲突,与父亲权威被挑战有关系。在中国传统家庭里,父亲往往以权威的形像存在,但是随着儿子逐渐长大,父亲的权威越来越多地被儿子挑战。身为父亲却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不愿意向儿子低头,哪怕是错了也不认错。但是,在民主型家庭里,父亲愿意听取儿子的意见,会根据具体情况说出自己的想法,或给儿子一些做事的方法指导,儿子则容易听进去。
第二,父子之间都固执地坚持自我,互不妥协。我们常说的“代沟”现象,其实就是两代人观念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对于父亲们来讲,多年养成的坚持自我的意识,有时很难改变。父亲往往认为自己生活经历丰富,人生经验远胜于儿子,因此,父亲做出的任何与儿子有关的决策,都带到命令甚至强迫性质的,完全不顾儿子的感受。在父亲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儿子好,但儿子不这么想啊,你是父亲又怎么了,你怎么能这样随意干涉我的生活呢。
第三,与家风建设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在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中,有“父慈子孝”一说,三字经更有“子不教,父之过”一说,其实这里反映的都是家风建设。有人说家是讲理的地方,也有人说家是讲情的地方。其实两者如果融合在一起,既讲情又讲理则更容易让父子关系容易和谐相处。因此,身为长辈的父亲,要学会尊重儿子,遇事和孩子合情合地进行交流与协商,就容易被儿子所接受。相反,儿子在得到父亲的信任与尊重时,也会体谅和理解父亲,对于父亲给的建议则能有选择倾听。
最后一点要说明的是,在很多家庭里,父亲对儿子有过高的期望值,看到儿子做不到时,则容易对儿子产生不满情绪,随口从言语中说出对儿子不满的话。教育和发牢骚是两码事,身为父亲绝不能用不满、讽刺、挖苦、打骂的方式面对没有实现自己意愿的儿子,只要你那样做,儿子不仅会失去自信,甚至还有可能破罐子破摔呢。
1评论 青音约 04-30 22:52 2赞 踩
台湾作家刘墉说过:女儿是用来保护的,儿子是用来跟父亲赛跑的。这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这并非完全出于文学家的浪漫。根据脑科学研究发现,男女大脑灰质不同,男性的大脑单个半球内联络多一些,而女性是左右两个半球联络多一些,男女的不同大脑区域发达程度也不同。男性做事想事容易“一根筋”,目标导向,不大注重关系,会就事论事;男性因为雄性激素的缘故,也比较喜欢攻击,甚至用攻击来表达亲近。孩子小的时候,女孩大多喜欢玩洋娃娃,很多男孩喜欢的游戏是“打架”。虽然现在很多人提出男女差异有很多也是社会养成的,不过生物因素也还不能完全抹杀。社会角色上,儿子长大的标志就是打败父亲,超越父亲并取代父亲;女儿成长的标志是取代母亲,照顾家人也照顾母亲。看起来,儿子跟女儿功能的确有差异。
不过文明社会儿子长大了并不一定需要跟父亲走向对立。当父子关系随着儿子的成长越来越恶化,也许要考虑以下原因:一、父亲是否过于专制,以至于影响儿子独立性的发展,儿子不得不靠反抗来推开父亲,赢得自己的发展空间?二、父亲是否对自身有太多不满,但无法改造自己。儿子被父亲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不自觉地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然后把对自己的不满都投射到儿子身上,看儿子左也不顺眼,右也不顺眼,其实真正讨厌的是自己。
这里,这位父亲提到“年富力强的一方不可避免走向衰老”,父子之间最多的似乎是一种妒忌,儿子妒忌父亲的“年富力强”,或者曾经的强大,而父亲已经感受到自己的衰老,开始对儿子产生妒忌心理。这种不甘心被打败,似乎也是自己一些理想还没有实现留下的遗憾。父亲可以考虑去处理一下自己的心情,然后跟儿子重新调整沟通方式,对待逐渐“年富力强”的儿子,不要太强势,因为他也开始在新世界里赢取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他渴望平等的对话。
你的心事和故事,我们愿意倾听。欢迎关注“青音约”的头条号,向我们提问,跟我们倾诉。写下你的困惑,我们帮你解忧~
评论 冯国强老师谈新早教 儿童发展指导专家 中国儿童脑潜能开发专委会副主委 11-27 18:49 10赞 踩
父子关系的重要性和独特的价值是其他关系无法替代的。
要说父子之间普遍容易走向对立,实在不能苟同。但要说有些父子闹不好会走向对立,倒也还不算少见,追究起来在不同的阶段常见的问题大概包括:
1、小的时候“惯”。很多父亲因为工作的关系跟孩子相处的时间比较少,好不容易陪伴身边,总不免有些负疚和补偿心理,孩子要什么都给买,怎么玩闹都顺着,表面上父子关系不错,但对于孩子的成长没啥好处,这样的父子关系实际很表浅。
2、长大以后“办”。有些同学因为缺少父亲的言传身教,也感受不到父亲的权威,因为个人成长经历或是环境的原因,时常难免有些行为不入老爸“法眼”,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更是“结党”“滋事”甚为叛逆,这时父亲往往试图充当“法警”的角色,立规矩、抓问题、搞惩罚,不仅难以有效引导孩子,反倒伤及父子关系。另外更多父亲都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情结,对儿子期望很高却又恨铁不成钢,处处觉得孩子不满意,在孩子看来父子也像对头一般。
3、自己老了“盼”。因为父子之间本是最可以相互理解与信赖的人(没有之一),等孩子成家立业特别是父亲自己退休赋闲之后,很多人总是期盼着能跟儿子多聊聊人生和事业,既想倾诉自我又愿听到孩子的故事,然而现实当中却很难如愿。
然而必须要说,身为父亲的人如果能够在儿子各个成长时期有效的发挥作用,就可以建立超越一般的父子关系,老爸和儿子之间既是师友,又是严父孝子,更是铁杆死党,无论对方遇到什么事情,都能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令人艳羡不已。
回答这个问题,也算是与天下父亲共勉吧,为人父的我们关键是要了解和理解孩子,还要跟他们发展几项共同的爱好和共赴的“事业”才好。
(图片来自网络)
1评论 海是大舞台 育儿达人 05-02 17:39 10赞 踩
父与子是多么亲密的关系,小时候,他紧紧拉住你的手指,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现在他长大了,父和子有这种情况存在,说明你们之间出了问题。
他表现为越来越不听话了。
问题的根节是你的期望和孩子的理想不是相向而行,而是背道而驰。
父母对儿女都是抱有希望的,但是,父母不能强硬干预,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他们走自己的路。
首先,我们和子女是两代人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期望和子女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存在很大差距,让子女按着我们的想法走已经不太可能。
其次,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加给下一代。
父母这一代,一定有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己没完成的目标,你想把你做不到的事寄予儿女,这是不公平的。
你寄予的希望要合理,也要符合孩子需求,他才会接受,否则,就会背到而驰。
第三,父母从小要教会小孩这些道理。
要教他们勤俭,重视健康,明白是与非,不和别人抬杠,不占小便宜,不碰毒品。
尤其要关心,帮助亲友,他们反过来也会帮助你,单打独斗永远比不上别人对你的帮助。
教会孩子这些才是做父母该做的。
第四,家庭和学校是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2个地方。
我们在家庭当中,要培养好小孩的品德,然后把他送到学校,在那里学习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
我们只要在以上4个方面做好,就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小孩,而且,年龄越大就越懂事。
所以,不要勉强的让孩子这样做,那样做,那样会逼走孩子,甚至反目为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感谢作者
5评论 钱二王八 12-01 08:25 23赞 踩
我们家的父子关系是随着我的长大,越来越一致的。
我生于一个农村家庭,从小都是我母亲当家。因为家里穷,从我记事起,家里就经常吵架。这些吵架的原因主要有:我父亲老实、我父亲抽烟、家里穷、下棋玩等。但是,家里人情往来、种什么地干什么活都是我母亲说了算。
母亲还总是觉得别人存在道德问题,总觉得自己不爱跟别人打交道是自己有道德制高点。
一直以来,我也都说不上来母亲的这种优越感和她对父亲的歧视到底是不是对的。应该曾经我也是懵懂的迷信母亲的观点的,底层人哪有自己成熟、独立的观点啊。
发现母亲有可能是自身存在问题这种意识产生于我高中时代。
那时候,虽然没有发生什么很典型的事件强化我的判断,但我心里隐隐约约还是认为母亲在家里表现的委屈、愤怒是不对的。大概潜意识里我觉得如父亲这样一个人真的没有什么创造价值的能力的话,只要踏实肯干那也不应该受到攻击。可是因为认知是从小形成的,成长的过程无法针对一个具体事件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
2008年,我还在读大学,接到母亲电话,哭着说我父亲手受伤了。我就安慰她说顶多没有手了,年龄也大了,早休息也好。随后我坐上火车回去了,父亲在医院里,手已经没了。母亲只知道哭。
父亲的手是在一个作坊加工厂里没的,没有保险。家里一直穷、不爱社交,没有有力量的亲人主动来帮助我们去处理,我们也不懂的主动去寻找老道的家族长辈寻求帮助。母亲完全没了主意,父亲习惯听母亲的,所以也没什么好办法。我只能用我稚嫩的水平勉强去面对。而母亲的懦弱、低能力在此刻我也看的比较清楚了。这件事,让我比较清晰的意识到,家里的穷可能不仅仅是父亲的原因。母亲自身的格局就非常低,低格局来当家,低格局就成了家庭的上限,这才是贫穷的根本。
后来我听说事故发生后去医院的路上,是父亲自己提着掉下来的手去的医院。由此,我对父亲的坚强提高了认识。
母亲年龄越大,变得更加固执。甚至自己的兄弟关系也处理的越来越差。
2021年我结婚午宴,安排完客人入座,还有几个帮忙的好哥们没位子了。我的意思是再加一桌,母亲就是不愿意,他觉得多花一桌的钱没必要。
这时候,我基本就完全确定我的原生家庭走的路全部都走错了。
后来我认真的跟父亲探讨过这个问题,我问父亲为什么一直放纵母亲,明知道她不对还要让她来做主。父亲说,他从小被我姥姥、姥爷惯的不行,性格太好强,就由着她吧。这一“由她”就由了几十年,把家庭走成这样。
但是,父亲的忍耐、知足、包容、深情,又提高了我对他的评价。
这几年母亲脑血栓发做过,期间我也把以往的事陆续分析给他听,她逐渐不再强烈的对事情由着她的性子参与意见了。
我要有点什么事,就跟父亲沟通下。父亲身上的坚强、包容等品质,基本还是能够很好的撑起这个家的。
我个人,从高中时候逐渐意识到父母认识体系的全面问题后,虽然我也不知道我的路该怎么走,但是我从那个时候起就逐渐避免受到他们思想的侵蚀。
即使这么早意识到问题,我能建立起完全不同于他们、不同于他们这个环境的普遍意识的另一种认知体系,也用了大概有十几年。
这十几年,我抓住父母还年轻的空档,尽量不对他们的事参与太深。腾出足够的精力来建立一个全新的自我,来建立我个人发展的基础。坦白说我对原生家庭的保护、照顾是不够的。父亲能把母亲照顾的很好,这一点我也是非常感激父亲的担当的。
但是,也幸亏我抓到了这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勉强把自己的意识改造成另一个体系。
到现在,我自己还在水深火热中,自己艰难的买了车、换了学区房,老婆也要面临牺牲自己来全职带孩子。
但是,一个家庭只要有坚强、忍耐、包容、深情的品质,什么问题都能过去的。
这是我对我的父亲的敬意和认可。
8评论 凤146983974 12-02 15:08 5赞 踩
谢谢邀请。这都是基于男人们深沉内敛的性格决定的。我们女人最喜欢表达,我女儿今年十九岁了,可我天天喊她“乖乖”,母女俩不拉拉手就不说话;可我老公呢?除了看见女儿就傻笑之外,连女儿的名字都很少喊,但掏钱时那叫一个快呀,连我都心疼。女儿只要眨巴眨巴眼睛,甜甜地叫一声“爸爸”,那个钱就一下飞到她口袋里了……可男孩子呢?一进入青春期,连“老爸”两个字都羞于启齿了,吃饭就上桌、要钱就伸手,问急了,干脆摔门而去……而爸爸们呢,唯恐对儿子太温柔让儿子变成了“娘娘腔”,所以干脆把教育变成了怒吼,于是乎父子俩每天都将互吼变成了常态……只可怜了妈妈们,两头灭火却里外不是人?但这种情况只要儿子自己当了爸爸以后,情况就会好很多。儿子升级了以后,体会到了自己老爸年轻时的辛苦,明白了那种“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不是每个人都能扛下去的,于是乎瞬间就会对自己的爸爸肃然起敬,父子之间的感情就会好很多,特别是在酒桌上父子俩推杯换盏,惬意得很,一切尽在不言中……而那位年轻时随时会怒发冲冠的老人,也会在孙子孙女们可爱的笑脸中逐渐被融化,仿佛从来不曾对自己的儿子动过粗一样,对儿子反而疼爱起来了?
评论 明月清风高楼望月 12-02 19:43 8赞 踩
图片来自网络
父子之间随着儿子长大,容易逐渐走相对立。
儿子小时,对父亲唯命是从,那时儿子还没行成独立的人格,随着儿子的长大,儿子有了自己的主见 有思想,有能力,这时父亲还拿儿子当孩子看,就会引起儿子反感。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情况下,父亲要学会转换角色,有些时候,有些事,要曾求儿子的意见,不能在一言堂了。否则儿子就有意见了。图片来自网络
儿子已经有自己的处事能立,和思维方式,有些时候,儿子对问题的看法也许是正确的,父子观点不同,做父亲的不管对错,还想说了算,必然引起争执,互不相让,引起对立。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2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