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成瘾的高发期与亲子关系的危机期

孟育群中国家庭教育2008年第4期互联网作为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它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给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家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如网瘾的高发期与亲子关系有何关系?对我们防治网瘾有何启示。根据我国首次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5年),在当今中国青少年中,有网瘾的比例达13.2%,另有l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在13—17岁的未成年网民中,网瘾比例达17.1%,l8-23岁的青年网民里有13.7%的人上网成瘾;在初中和高职学生中,网瘾现象最为严重,其比例分别高达23.2%和20.5%。一位网瘾心理医生说:“临床发现,在初中阶段开始沉溺网络游戏的比例较大。”初中生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并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例如,2005年5月29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一名沉迷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少年选择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天津市13岁男孩王潇艺迷恋网络游戏,从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英雄、朋友:大第安,复仇天神及守望者,而坠楼身亡。2005年12月18日,四川15岁的网瘾少年向84岁的奶奶要上网费未果后,用枕头将老人活活捂死。还有不少事例,令人震惊,促人深思。一、为什么网瘾的高发期恰值初中阶段。也正是亲子关系的危机期?初中阶段相当于少年期(十一 、二岁至十四、五岁 ),处于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的发展过渡阶段,是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舍弃对父母的依赖,开始独立自主的“心理断乳期”。他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与评价,经常苛求父母的言行和价值观。但是在经济、社会、知识、能力等方面仍然需要父母的保护和指导。因此,内心充满了矛盾。而父母由于中国的传统观念,“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深刻影响和缺少心理、教育科学知识及长期以来,对儿童的心理定势,以静态的眼光看待动态的孩子,仍像对儿童一样对待少年。因此,导致孩子不断地反抗父母。因此少年期是难于教育,父母最操心的时期。家长如不能恰当处理亲子关系,少年的网瘾及其它偏差行为的产生就很难避免与矫正。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对各种事物能初步地批判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但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力,思维带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容易造成怀疑和反抗父母与成人,坚持己见。由于思维处于逻辑抽象的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容易接受生动形象化的事物。由于社会阅历少,辨别是非能力弱,容易受骗上当。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模仿,意志比较薄弱,因此,无奇不有、变幻莫测、生动形象的网络游戏极易使少年入迷,又不愿听从父母的管教,一旦上瘾,难以自控。对少年网络成瘾,最痛苦、最焦虑的莫过于他们的父 母。他们急切求教专家挽救他们的孩子。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正是他们自己一步一步把孩子推向了网络的深渊,绝大多数少年上网成瘾都和亲子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京军区医总医院网瘾咨询中心主任陶然通过对2000例患者的分析发现,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大多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存在问题。亲子关系危机期最易出现网瘾的几种亲子关系类型。(一)奢望型奢望型的父母把自己的野心或希望投射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而忽视子女的天赋能力与倾向, 希望子女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或标准去做。我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例如2008年我们对天津市某中学初三、初一部分学生与家长的亲子关系测试结果,发现奢望型百分位5O以下(5O为及格),子对父的评定占78%,子对母的评定占88.1%。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六省市中小学生的调查,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进到前15名。许多孩子课业上不堪重负,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经常遭受指责,在集体中感到自卑、难于适应,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而在网络游戏中,可以缓解学习压力,获得虚拟奖励,满足成就感,许多孩子说这是他们迷上网络的主要原因。一位网瘾少年自述:“沉迷于游戏,能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失意的时候,虚拟世界中的胜利使自己获得了尊严和荣誉。”据陶然主任介绍,网瘾青少年中,有82.4%的人因遭遇过重大挫折或学业不优,产生挫败感。(二)溺爱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主张、意见都是无条件地接受,对孩子过分喜爱,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子女的意愿、要求。这种态度容易使子女的人格受阻,情绪发展有障碍,缺乏自我控制力,以自我为中心,与周围不协调,社会方面能力幼稚,缺乏忍耐力,追求某些强烈刺激。容易染上网瘾。例如,天津市某中学一初二男生,独生子,小明,从小和爷爷、奶奶、妈妈一起生活,父常在外工作。爷爷对他溺爱有加。他父亲说,小明从小就没有洗脸、刷牙、洗澡的卫生习惯,直到上初中二年级了,还懒得去洗脸,脖子都是漆黑的。刚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出去玩。十年来每天放学都比别的同学晚回家半小时或一小时。晚上8点多了,还迟迟不写作业。生活、学习都很散漫,与同学关系不协调。在家对父母任性,每月必须给他多少零花钱,否则就不依不饶。这样散漫任性,无意志力孩子到初中时迷上网络,父母教育很困难,很苦恼。亲子关系测验,小明对父与母评定溺爱型百分位均为16,属最差等级。这充分说明小明迷恋上网,是家庭从小溺爱造成的结果。(三)严厉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管教子女。这种管教态度,会使孩子与父母情感上疏远,感到在家里是微不足道或毫无希望,于是容易去网上寻求快乐、温暖与满足。据陶然介绍,网瘾青少年中,有55.7%的人遭受过父母的暴力和体罚。据《天津教育报》载的一个实例:15岁的女生小艾说,父母简单粗暴的管教方法,使我从小就产生了厌学情绪和抵触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母更是极度藐视。我讨厌这个家,我讨厌我爸我妈,现在我长大了,他们别想再管我。于是经常逃课,和男孩子一起去上网。没钱了,就约上他们拿上刀去“挣”。后来成为天津市“砍刀帮”的一员,走上了持刀抢劫的犯罪道路。(四)离异家庭的不良亲子关系夫妻离异造成家庭破裂,亲子分离,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遭受了极度的痛苦与悲哀。许多父母自身的消极情绪和不良的教养方式,形成了不良的亲子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把孩子推给祖辈,放任不管;(2)百般溺爱, 百依百顺;(3)期望过高,过于严厉。其后果往往使孩子情绪异常,个性偏常发展,自卑、孤僻、偏激、敌对、暴躁。有的变得愤世嫉俗,对家庭、社会充满了仇恨和叛逆情绪。他们最容易玩电脑游戏成瘾。因为从中可暂时忘掉现实生活中的苦恼,从游戏的梦幻中得到认同、获得某种心理满足。例如,16岁少年大江说,10年前,我爹妈离婚了,我跟我妈和继父一起生活,小学阶段还好,可随着年龄大起来,我总觉得与爸妈之间有一堵高墙,遇到什么事情,从内心里不想和继父沟通,后来就发展到抵触。他们督促我好好学习,我偏逃学旷课。就在这时候,空虚的我迷上了网络游戏。每当在网络里杀人时,我就感到格外满足。后来通过游戏我认识了小丑他们,他们多数也是爹妈离婚的,我们是一路人、投脾气。这时候我的学习已经跟不上了,干脆就不上学了,索性也不再回家,随心所欲,感觉很自由。没钱花了就跟哥儿几个约好,带上刀去抢,于是走上了犯罪道路。二、为什么网瘾偏偏找上中国的初中生?网瘾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网瘾最为严重的是初中学生。而据了解,西方上网成瘾的主要是退休人员和40岁以上的家庭妇女。为什么网瘾偏偏会找上中国的初中生?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说他们经过研究发现,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三个缺失: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的缺失,同伴的缺失。在网络中有游戏,有同伴交往,又能获得成就感,正好弥补了三个方面的缺失。这个分析结合亲子关系危机期来看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一 )亲子关系危机期游戏活动的缺失由于应试教育,我国初中生缺乏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他们课业负担过重,枯燥乏味,娱乐形式苍白贫乏。这种现象从小学甚至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如南京市的调查,小学生参加语、数、外类的辅导班的占57.3%,到五六年级则高达66.8%。到中学课业负担更重。据有关调查,教育部对初中生作业时问有所规定,而实际上无论是平日还是周末,中小学生作业时间超标比例均超过一半,尤其是初中生的超标比例非常大。家长还额外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哪有时间去参加游戏活动?游戏活动能给少年带来欢乐,能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它是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个性的手段,培养个人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学校。游戏与少年同样有天然的亲和力。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a Dewey)指出:“富于娱乐性的闲暇不仅在当时有益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它对性情的陶冶可能有长期的作用。”并说,如果教育并不提供健康的休闲活动的能力,那么被抑制的本能就要寻找各种不正当的出路。由于我们学校和家长都没有为孩子提供健康的休闲活动,孩子天真活泼、爱玩的天性自幼受到严重的压抑。网络游戏能给他们带来轻松、快乐、刺激和成就感,必然引起他们强烈兴趣。网瘾防治专家陶然说:“因网络游戏而染上网瘾的孩子几乎占到前来就诊患者的90%以上。”(二)亲子关系危机期伙伴的缺失我国城市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相对封闭的单元楼房、冰冷的防盗门不利于孩子的交往。很多家长一心追求升学,眼睛只盯住孩子的学习成绩,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同时家长的溺爱,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走向自己天空的能力,因而缺少知心朋友,常常感到寂寞、孤独。许多家长并不懂得同伴对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童年时代的两个世界”。 “一个是父母与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个是同伴世界,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初中生比小学生(儿童期)对友谊具有更深的渴望,他们强烈地希望自己得到朋友们的承认和尊重,而且往往将友谊作为行为的内驱力量。初中生要求摆脱父母的控制,与父母平等交往的需求难以满足时,自然要将交往的目标转向最能满足这一需求的伙伴了。同伴是处理初中生亲子分离焦虑的重要而现实的过渡性客体,当他们无法找到这客体时,网络就成了代替品,在网络里他们可以营造自己的人际空间。(三)亲子关系危机期父爱的缺失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11岁)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具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到少年期,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父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比母亲更显著,这是因为:(1)在我国具有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以至在现实社会中,多数家庭中父亲一般比母亲的文化水平、职业地位高,接触社会广,家庭重大问题的决策,父亲的意见举足轻重。(2)据我们多年研究发现,母亲对初中生教养态度的问题比父亲严重。母亲的不安、干涉、溺爱,普遍存在的唠叨,使强烈要求独立的少年极为反感。所以,虽然母亲照顾孩子多,然而孩子对母亲教养态度的评价普遍低于父亲,这就大大削弱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3)初中生随着社会性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关注、要求的已从吃、喝、玩、学习课本知识转向社会的存在、发展和人生的意义等方面,当母亲不能满足他的需要时,就必然转向父亲。国外有关研究也认为,从儿童期过渡到少年期,孩子在家庭互动的侧重点已从母亲一人身上逐渐转移到双亲。父亲既是教养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社会化指导者、职业的榜样、参谋或余暇时间的伙伴。父亲具有母亲所不能代替的优势。如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进取精神,开朗、宽厚、喜欢交往等,是影响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是影响孩子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态度系统的榜样。可是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象。主要原因为:(1)由于传统的家庭分工格局和角色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人们习惯地认为,男人的主要职责是给家庭提供安全保护和物质供养,女人主要应履行“相夫教子”的天职。(2)当今社会竞争加剧,男性承担的压力较大,或因工作太忙或外出打工,往往被迫放弃或放松了教养子女的职责。(3)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导致许多父亲失去了教育子女的权利。有不少父亲以为“严父”就是对子女严厉。平时不管孩子,一旦发现孩子学习成绩或品德出了问题,就严加训斥,甚至打骂。因而导致孩子对父亲畏惧、疏远或对立,父子关系紧张。美国哈佛大学有一项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亲教育的缺失有关。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资料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子比起那些一星期内接触不到6小时者,人际关系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更富于男子汉气概。由于孩子自幼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父子关系的疏离给孩子的个性发展、社会化带来了重大隐患,当面临网络的诱惑时,就暴露了孩子个性、心理品质存在的弱点与问题。深圳市青少年调查显示,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9.4%,男生高于女生16.7%。父爱的缺失也是男孩网络成瘾多于女孩的主要原因。三、网瘾高发期是突发的吗?和少年期前的亲子关系有何关系?少年期亲子关系危机是少年期以前亲子关系的反映。网瘾的高发期在初中阶段(少年期),并非只是和少年期亲子关系状况有密切关系。其实少年期亲子关系危机是少年期以前亲子关系的反映。婴幼儿阶段是建构人的最初心理结构模式的关键时期,双亲是子女的最早参照群体,早期的亲子关系对少年期的亲子关系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少年期种种不良人格特征都是在幼年时期开始形成的。到了少年期,不良人格与独立自主的发展相结合,就可能导致越轨行为。如现代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依赖和无责任感就是在少年期前由于父母对子女自幼娇惯,没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而到少年期父母要求他们自理时,他们明知该做,但却不愿做,产生逆反心理,亲子间就产生矛盾冲突。美国白宫家庭及少儿管教问题法律顾问詹姆森·杜布森博士曾说:“一旦父母对孩子的早期失去了控制,以后的冲突便会变得更加难以收拾。”如果你现在不能让一个5岁的孩子收拾好他的玩具,到了他的青春时期,即他一生中最易反抗的时期,他很可能会不愿意接受你对他的任何控制,孩子的青春时期凝聚或综合了所有以前对他管教的结果和已形成的品行。明白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所有在头12年内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都有可能在青春期间进一步恶化与爆发出来。因此,取出隐藏在孩子身上这颗定时炸弹的最合适时间是在12岁以前。所以预防孩子网瘾,从孩子成长的早期开始就要重视良好亲子关系的建设。四、孩子上网成瘾。家长应从何抓起?(一)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功能,使之扬长避短据有关调查,那些极端迷恋网络的孩子家长对孩子上网全部持反对意见。他们向专家哭诉“网络害了孩子”。许多家长面对孩子上网表现不同程度的担忧和恐惧,有的采取了极端的武断的做法,禁止孩子以任何形式接触网络,一旦发现孩子上网玩游戏或看不健康的东西,便不问青红皂白,立即封杀。家长们应明确认识互联网不是洪水猛兽,它是2O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就,它将人类带人了信息时代,是我们现代不可改变的时代特征。人类社会所能做的只能是对其调控,而非逆历史潮流而行的弃绝它。根据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进入职业界和融人社会及文化环境都将是个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教育系统应能培养所有学生驾驭和掌握这些技术。也就是说,让每一个人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学会使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信息素养已成为新时代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今美国中小学的电脑已全面普及,并且100%与因特网实现连接美国政府规定孩子必须从3岁开始学习操作电脑。我国教育部早已正式作出决定,中小学必须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初中生应该利用这柄“福”“祸”兼具的双刃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把孩子沉迷于网络出现的一切失误全都归罪于网络,因而禁止孩子上网是毫无道理的。我们既然不能阻挡信息社会的进程,那么唯一的良策就是指导孩子去学习驾驭它,超越它。要对孩子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孩子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使上网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家长应该正视信息时代的挑战,否则我们就有被淘汰的危险,成为孩子进步的障碍和阻力。(二)家长必须深刻认识孩子上网成瘾的根源主要是长期不良亲子关系积累的效应.所以不应一味指责孩子,而是要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建设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做起。治疗青少年网瘾专家陶宏开说“敌视父母”是上网成瘾的青少年的共同特征之一。不少网瘾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已处于剑拔弩张状态。我接触过的有的父母说“恨不得把孩子一棍子打死。”孩子也说“我有时真想杀死他们(父母)”亲子关系发展到如此地步,又谈何帮助孩子戒除网瘾呢?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依存于亲子关系处于何种状态。“亲其师,信其道”。亲子关系如何,决定子女对父母依赖,接受父母教育的程度。孩子上网成瘾的根源主要是长期不良亲子关系积累的效应。对孩子上网成瘾,父亲采取追堵打骂的方法,只能更加激化亲子矛盾。所以,无论家长如何焦虑万分,都要清醒认识,孩子上网成瘾,根子主要在家长身上,不能一味责怪孩子,而是要深刻反省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失误,哪些地方做得不对,从改善亲子关系做起。在家里营造一个温暖,民主和谐的心灵空间。有道是“解铃还需系铃人”。这里只强调以下三个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是改善亲子关系的前提希望改善亲子关系,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检讨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家长素质的核心。家长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决定其有什么样的教养态度、行为,什么样的教养态度、行为决定有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斩草必先除根”。要从根源上加以解决。当前面对新的形势,家长们头脑中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儿童观、亲子观与教育观)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譬如人才观方面,认为唯有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才是人才。一般国家高、中、初级人才及其培养的比例呈金字塔形,大体为1:4:12,我国绝大多数人将成为普通劳动者、技术人员或初中级管理人员,而大多数家长只期待子女成为高级人才。片面的人才观造成了对子女的高期望,重智轻德,加剧孩子课业负担。据我们十多年的调查,初中学生反映这是造成亲子矛盾的首要因素。亲子观方面,许多家长思想深处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我生你养你,你就得听我的”。没有把孩子看成是积极的和创造性的权利主体,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与权益,抹杀他们独立自主性,因此必然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反抗行为。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是提高家长素质的首要任务。2.调准亲子沟通的频道,走进孩子的心灵少年期所以成为较难教育的关键期,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亲子间彼此不理解,心理上不沟通。要建设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帮助少年戒除网瘾,最不可少的是亲子沟通。而许多网瘾孩子与父母不能沟通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习惯于以教训者的姿态出现在子女面前。因此,要使亲子沟通有效,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态度,要真正把孩子看成家中平等的一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对孩子要有爱心与同理心,学习沟通技巧,鼓励孩子真实表达自己的心理情绪,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设身处地设想他们的处境,用心真诚地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如何慰藉自己的技巧,努力与孩子一起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才会将父母视为“知己”、“盟友”,就会让父母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父母就能像江河的船夫,指引孩子绕过无数急流暗礁驶向彼岸。3.要忍耐、再忍耐,持之心恒,绝不放弃不少家长看到孩子在戒除网瘾过程中,常常出现反复,就急躁发火,灰心丧气。家长应认识品德形成的复杂性、反复性的规律。少年网瘾是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的矫治也需要时日,不能期望立竿见影。德育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是培养孩子知、情、意、行的过程,是通过活动交往,促进孩子产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再通过活动交往,再产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的螺旋式上升,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因而思想品德的形成必然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从生理学说,只有对机体不止一次地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才能形成动力定型。矫正网瘾行为已不是“塑造”,而是“改造”,要破坏原有的动力定型,形成新的动力定型,就更加艰难,反复性更大。同时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也是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要转变它也具有反复性。特别是情绪烦躁不安的更年期父母,遭遇情绪“疾风暴雨”式的少年期孩子,亲子双方都容易情绪难控,容易使亲子关系恶化,矫治工作出现反复,甚至失败。因此家长教育网瘾孩子,要忍耐、再忍耐,持之以恒,绝不放弃。同时,要看到不能夸大少年期的亲子冲突,要认识少年期阶段亲子冲突水平高于儿童期,亲子冲突的升级与亲子依恋的维系并不相互排斥,据Stainberg(1990)、Allen 及Land(199)的研究发现,青少年认为父母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父母依旧是爱、支持、保护和安慰的来源父母之爱,是世间最伟大、最纯真、最无私的爱。在我们长期的调适亲子关系的实验中发现,父母坚持建设性地解决亲子冲突,孩子会因此深受感动,充满了感激,而积极改正自己的缺点。要相信亲子关系仍是教育子女的特殊的巨大力量。(三)家长要与时俱进,弥补亲子间的“数字鸿沟”,同时应主动与社区、学校进行沟通。争取支持据调查在经常上网的孩子中,有约65%的家长是“网盲”,不掌握最基本的网络知识。孩子是网虫,家长却是“网盲”,根本无法了解掌握孩子使用网络的动向,正确引导孩子健康上网。家长要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胜任对孩子的监管和引导之责,就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努力弥补横跨在亲子两代人之间的“数字鸿沟”。家长应主动与社区及学校进行沟通,争取支持。家长应要求社区加强对网吧的管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作业是否按时完成,上课是否专心听课等,与学校教师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加强对孩子的管理、教育。(作者单位:天津教育科学院)注 :[1]陶然总主编,银子著:《真情的虐待》,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年7月出版 216页[2]顾海根主编:《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O07.7 49页[3]《天津日报》2006.2.26.[4][美]J·曼蒂著:《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 春秋出版社 1989.8 23页.[5]张维蔚等:《深圳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影 自因素分析 [J]》疾病控制杂志2006.6[6][美]詹姆森·多布森著,郑国沁译《管教小皇帝有学问》,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0.12 17页[7]黄蔷薇:《青春期亲子关系的依恋、冲突及其应对》,《中国家庭教育》,2O08年2期主要参考文献1.陶宏开著:《回来吧,孩子——预防与戒除网瘾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2.银子:《真情的虐待》。人民军医出版社,2O07年7月出版3.顾海根主编:《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华东师大出版社 2OO7年6月出版 .4.孟育群主编:《少年亲子关系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3月出版.5.孟育群主编:《中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出版.6.林崇德主编:《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然后会删除本文。)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2286.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