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熊孩子充值事件热度不减
近日,有这样一个新闻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个杭州的孩子在7天内往游戏中充值了六万多元,在知道自己犯错之后甚至不敢把手机还给母亲。
母亲在知道这件事之后,找到游戏运营方希望能够退款。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一部分钱已经如愿退回了,但还有4万9的钱却被游戏公司拒绝了退款申请。
这位母亲于是联系上媒体并报了警,希望能讨回被儿子挥霍的钱。
图片来源:网络
让人感到无措的是,虽然新闻上不断的出现类似的情况,但是这种事发生的频率却是不减反增,甚至还出现了拿着父母众筹来的救命钱去充值玩游戏的情况。
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事的频发让一部分的家长警惕了起来。
却仍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出于自己的孩子是乖宝宝的想法,错误地认为这种事肯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但是自己的孩子却很快告诉了他们打脸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这也和孩子们从新闻中学到越来越优秀的“反侦查技术”有关。
父母开通了短信银行也不怕,把短信删掉就可以了;
事后被发现也不怕,装傻就能避过毒打。
游戏玩都玩了,道具和装备用都用了,退款删号也不是什么大事了。
图片来源:网络
可是,孩子们真的意识不到自己花出的钱对父母有什么意义吗?
又或者说,他们真的明白自己小手一点给出去的金额到底有多大吗?
02
数据时代,钱已经没有了“灵魂”
现代社会愈发便利了,金钱渐渐变成了手机银行和各支付APP的一串数字,我们渐渐的开始感受不到金钱的重量。
小时候,过年和生日收到的红包总能让人开心很久。
也许里面的钱并不多,却是具象的,是摸得到的幸福。
虽然大多时候都是被母亲以“帮你存着”的理由给充公了。
但那时的钱对孩子来说,不是一个陌生而冷冰冰的数字,是一张张充满温度的神奇小纸张。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小孩子都因为明白零花钱的金额是有上限的,所以几乎没有例外,大家都是节省着小金库过日子的。
总想要有一天能把这些攒下来的零花钱去商店换成能够在小伙伴面前炫耀的物件。
有人想要的是游戏王的卡,有人期盼着的是新的头花,有人渴求着的是玻璃罐里闪亮的糖纸。
那时的金钱是摸得到的,快乐也是摸得到的。
而现在,先别说小孩子,成年人也渐渐开始迷失对金钱重量的感知度。
由于阿里巴巴和腾讯带来的急速发展,线上和线下的无现金支付实在是过于便利。
买菜、买衣服、交水电气费、买各种虽然便宜但没什么用处的东西等等,直接从看不见的网络账户中扣款就可以了。
人们再也感受不到红色的钱换成绿色,再换成蓝色、草绿的那种空虚感,大脑里充斥着的只有“买买买”所带来的刺激感和喜悦。
这着实不是什么好事。
丧失了对金钱重量感知度,使很多年轻人年纪轻轻的便背上一身的网贷。
每个月都在还贷,也每个月都在借新的贷,金钱也真的变成了数据流,从手指缝中安静溜走,没掀起一番波澜。
图片来源:网络
尚有社会经历的成年人都会如此,就更别提连三观都没有完善的小孩子了。
在这个压岁钱都可以直接通过微信支付的时代,他们被父母保护的太好,对外部的世界整个处于一个懵懂的阶段。
也许有人能够隐隐约约明白自己花了很大一笔钱,却也没有办法产生实际的感觉。
他们并不明白自己花出去的钱对于一个家庭的开支意味着什么。
甚至可能有年龄稍小的孩子,连自己花了多大数额的钱都不明白。
金钱在这个时代,早就失去了灵魂。
03
失去灵魂的不只是金钱,还有家庭。
忙碌,是现代社会的缩影。
国家忙碌着发展,个人忙碌着获得更好的人生,没有谁敢停下来,除非这个人不是家里有矿,而是矿里有家。
一个普通的家庭要想活得幸福美满,离不开家庭人员的牺牲。
在以前,出于被牺牲的一方多是女性。
女性在年龄合适之时便被要求结婚,然后便被要求生子,之后便没有了自己的人生。
有的只是家庭的未来,人们用她是否把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来评判她的人生价值。
而现在,由于女性意识的觉醒,很多女性开始不愿意被牺牲。
她们也想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自己的价值。
当然,女性群体中也有甘愿奉献和牺牲的,我们也要对这部分女性报以敬意。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父母双方都想要实现个人价值的家庭来说,孩子变成了新一代的牺牲品。
父母双方忙于打拼,没办法抽空陪伴孩子的例子比比皆是。
家庭开始失去灵魂,渐渐变成了房子的另一种叫法。
家长想要陪伴孩子成长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时产生的愧疚感很容易让家长没有办法理智的教育引导孩子,往往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由于不是随时都陪在孩子的身边,所以很多家长都不能第一时间感知到孩子的成长。
不明白他们小小年纪已经起了攀比之心,也不了解他们早已有能力绕过自己进行付款的操作。
所以很多时候都只是提醒孩子“不要乱花钱”就去忙自己的事了。
留给孩子的,只有冰冷的房子和发烫的手机。
04
救救孩子,放过游戏
游戏是无辜的,每一个年代都会有一种娱乐方式被家长视作“洪水猛兽”、“精神鸦片”。
无论是以前的扔镰刀,还是后来的街机厅,抑或是现在的手机游戏,都是无法得到家长理解的娱乐活动。
家长想要保护孩子的心是好的,然而一刀割的行为却是错误的。
在未找到能够充实孩子精神世界的替代品之前便贸然让孩子与游戏分离,会让孩子产生“戒断反应”,对空出来的时间感到茫然和不适。
而后一部分孩子会在这种不适感的影响下对父母进行哭闹。
在受不住孩子哭闹的情况下,一部分家长会头疼的把手机再拿给孩子做安抚。
图片来源:网络
开了这个头,恶性循环便开始了。
当然,还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玩游戏的行为并不排斥。
他们排斥的是游戏内充值的方式很简单,排斥的是游戏公司在不经过自己允许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所谓“充值诱导”的行为。
对于父母来说,想要避免自己心目中的乖孩子变成新闻中疯狂充值的熊孩子,必须要先重视网络游戏的风险。
并且提前采取一些预警方案,比如: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在手机给孩子玩之前先降低单笔消费额度、告诉孩子每一笔金额都意味着什么……这才是重中之重。
我们必须要理解的是,游戏公司其实也有自己为难之处。
毕竟这笔钱是隔着网络支付的,很难判别是否是未成年产生的消费。
比较大型的公司已经开始推广“儿童锁”等有效方法来实时监控未成年的游戏行为。
也还有一些小公司尚没有此能力,也希望游戏的发行商能够早日使这种技术得到有效的推广,为各位父母减负。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游戏公司能做的事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锅都交给游戏公司来背。
孩子是每一个家长捧在手心里的珍宝,爱护珍宝虽好,束之高阁却不是该对孩子做的事。
也许在教导的过程中可能会很累,可这样的负担也是甜蜜的。
一味的把孩子关在象牙塔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不是爱,是慢性的毒。
孩子是无辜的,游戏却也是无辜的。
家长不能只一味产生“他还是个孩子”的想法而去放纵和溺爱自己的孩子。
古言道:三岁看老。也是时候告诉孩子,什么是责任感了。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