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因为同样一个问题,
和孩子讲了一万遍的道理,
孩子还是不听的话,
那不会反思自我改变的人,
并不是孩子。
01. 游戏扎心
前几天,我在新东方的微信公众号里看到一篇老师写给学生的公开信,内容是杭州某中学老师对学生那么痴迷的玩“王者荣耀”游戏表示担心:
“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们沉迷手机的样子:那种专注、那种迷恋、那种爱慕、那种笑逐言开……
那种表情是我们一直渴望从孩子身上得到的,也是他们一点点都不舍得给予我们的,更是孩子在成长之后渐渐消逝掉的。
手机是把双刃剑,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利大于弊,我们能自控,我们不会沉迷。
我们不会打争霸赛直到凌晨3点,我们不会去买二手机只为能打游戏我们不会花大把的钱去买游戏装备,我们不会时时刻刻感到手机里有人在呼唤自己的魂魄。
但孩子呢?
我现在不能以丝毫的恶意来揣测我们的孩子。当孩子泪流满面的和我说,老师我控制不住自己,我不敢告诉父母,怎么办怎么办老师?”
“那一刻我感觉我的心也被扎了。”
当时读完这封来自于老师的信,我的脑海里反复在想两点:
1. 这个老师没有去真正探究孩子沉迷于游戏背后的原因,只是单纯的归咎于孩子自控力差;
2. 当孩子向老师求助“老师我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怎么办?”的时候,老师对此束手无策,表示“我的心也被扎了。”
老师的这种无助与无奈,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现行教育体制,或者说是中国的家长文化所造成的后果:
孩子没有自控,所以要有外部来加强控制。
02. 怎么教 vs 怎么学
可是这样一来,孩子会自然而然的依赖于外部控制,进而造成自身缺乏自律,这种缺乏自律,在孩子成年之后,会给他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但是我不想在这篇文章里谈自律,我想说的是,孩子为什么会沉迷于游戏?为什么孩子不沉迷于学习呢?
有人认为,现在学校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根本就是不合理的,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被动的思考,被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果我们换个教学方式,更多的让孩子们来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更多的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成为“主动者”,老师成为“辅助者”,这样孩子们会更“迷恋于”学习。
是的,没错,换个教学模式,就可以激发起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
但是更重要的是,老师应该认识到,比“老师是怎么教的”更重要的是“孩子是怎么学的”。
换句话说,老师应该对孩子的学习机制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才行。
同理,青训教练也如此。
03. 学习机制
最优秀的青训教练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
一、对足球运动有很深刻的理解;
二、对人类自身的学习机制有很深刻的理解;
三、有广阔的社会经验,对不同阶层的人和文化有很好的理解。
放在本文中来说,对于青训教练,比懂得“用什么方法教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孩子是怎么学东西的”。
因为你只有首先理解了孩子自身天生的学习机制之后,才能相应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青训方法,是所有人都要无差别的服从教练的那套东西,换句话说,就好比是“不管你们的个体差异,我这套方法是包治百病的灵药,谁来我这我都给他用这一套。”
然而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万能神药”,但是为什么我们在训练中,却要用一套僵化的方法,无差别的对待所有孩子呢?
很显然每个孩子自身的学习机制是不同的 —— 听觉型、视觉型、触觉型,那么我们就应该照顾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来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
千万不要做那种“一成不变用了几十年老方法”的教练。
青训教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它要求教练要对孩子有很深的了解,而且还要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
孩子不同于成年人,他们更敏感,更要求得到个性化的照顾。
孩子们通过在训练中所接触到的环境,所接触到的人,所接触到的教练,其实都是孩子在进行一个潜在的自我发现的过程。
这种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改变来适应周围的人和环境的过程,就叫做学习。
所以,游戏为什么会使孩子沉迷?同样是排名,为什么学习成绩的排名就不如游戏里的排名那么吸引人?
因为游戏是一个主动探索,主动自我发现,主动自我改变的过程,它提供了一种个体差异化很强的发展环境,换句话说,游戏里所隐藏的那一套模式和手段,恰恰更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机制。
而课堂学习,则是被动的接受,无差别的统一教学模式,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不符合孩子的学习机制,所以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同理,要想让青训教学的效果更好,就应该理解人类自身的学习机制,再因材施教。
所以,我们不需要用命令式的、强迫式的控制,来让孩子从游戏中走出来,聪明的你需要做的是,真正懂得游戏背后所隐藏的人类学习机制,然后把这种学习机制应用在孩子的知识学习方面,那么孩子就会自觉的脱离游戏,沉迷于学习。
猛戳这里,参加哈比足球青训照片大征集。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7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