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培训机构教培师传授“包装名师”方法的内部训话被揭秘,引发热议。
虚增教学经验见怪不怪, 伪造证书不多见
“不虚增教学经验,家长就会不信赖,也不会报班,新老师就带不了课。”曾在某大型培训机构任职的范茜(化名)觉得,虚增教学经验、随意采用“名师”名头,这种类型做法在业内见怪不怪。“当我还是‘小白’的时候,给我的名头就是某高档课程教学‘名师’,可当时我还没看到教程呢。”
一家培训机构创办人袁强(化名)告诉媒体,正轨的培训机构极少在公开场所去吹嘘有多少“名师”,但老师在授课时不真实包装确实非常容易见到。袁强说,把课备好、教好只是培训机构老师的基本功,因为需要靠家长口碑宣传带来新生,“老师还要掌握自我推广和对学校品牌的推广”。
“请在校大学生作为兼职老师非常一般。”在安徽马鞍山一家培训机构任职的谷苏苏说,只有拥有肯定资质和经济实力的培训机构,才会去打造专职的教师队伍,而当地中小培训机构都是以聘请兼职老师为主。
不一样于虚增教学经验在业内见怪不怪,谎报学历证书、奖优证书等现象相对比较少见。“学历造假非常难做到,由于一些家长会查得到。”范茜说,培训机构教师所获的证书是硬件,非常难造假,家长在招聘平台上也能搜索到老师简历。
口碑才是生命力, 过度包装愈来愈不管用
(媒体采访)
“会向高年级家长请教哪个培训机构、哪个老师好一点,弄清楚这些信息后,再把孩子送过去。”南京民刘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她最看重的还是熟人的推荐。
曾在上海某教育任职的王靖告诉记者,一般家长是先看教师的资格证,试听一节课后,家长和孩子都感觉很好再签约。
“有些家长是看校内成绩,,有些是看竞赛成绩,有些是看培训机构组织的考试成绩。”范茜说,家长们报班后,会再去依据“当下即时的反应”决定是不是续报或中途换班。一些家长还从实质应用能力来判断培训成效,“孩子上了英语培训班后,开始喜欢看英语原版书,表现得非常自信,一些家长也会非常满足”。
“培训机构的推广用途是相对比较小的,‘忽悠’已经愈来愈不好使了。”范茜觉得,培训行业是在教书育人,不真实宣传被查处后非常难翻身。
“推广只是一个方面,但看重的一定还是老师的资质和实力,假如家长不看重这个,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王靖说。
“名师崇拜”不可过度, 行业监管亟待跟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觉得,之所以会出现“包装名师”现象,除去培训机构自己涉嫌不真实宣传以外,非常多家长的“名师崇拜”心理也是一个要紧起因,“期望给孩子培训的老师是‘名师’,而‘名师’又没那样多,培训机构就只能扯名师的大旗”。
“不像体制内学校的教师有职称、各种获奖,培训机构的‘名师’大多是培训机构自身授予,或者说通过长期包装而来。”熊丙奇觉得,无论是经历、年限,还是头衔,都不可以和资深、“名师”划等号。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觉得,“包装名师”等现象违反了广告宣传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基本原则,涉嫌构成不真实广告和误导性宣传,会对顾客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买卖权造成侵害。他建议,工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铸造监管合力,将常常做不真实广告的培训机构纳入黑名单,限制其招生办学。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2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