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后期,法国波尔多城近郊有一大片果园。每当葡萄熟了的时候,挨近马路的葡萄藤上的果实,常让人摘吃,于是,园丁们便在葡萄藤上喷些石灰水、硫酸铜溶液,大家以为这些葡萄害了病,无人再摘。后来这个果园发生露菌病,大多数葡萄藤死了,唯独挨近马路喷过石灰水和硫酸铜的安然无恙。但哪个也没留意这个问题,而有个叫米勒德特的人路过这里受到启迪:为何会出现上述两种状况呢?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试验,他终于发现石灰水、硫酸铜混合液具备非常强的杀虫灭菌能力。这就是园林工人到今天使用的“波尔多液”的起源。
米勒德特之所以能从被其他人完全忽略的现象中获得新的发现,就在于他开始问的那个“为何”上。逢事都问个“为何”是对事物具备好奇心的表现。好奇是兴趣的一种表现形式,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的一种新奇感和兴趣感。它是由外面刺激引起的一种感情状况。例如,果园内的葡萄藤发生露菌病,而挨近马路的葡萄藤安然无恙,这对米勒德特来讲是一种外部刺激。这一外部刺激使他感到新奇,同时引发了他探究的兴趣。从另一角度看,好奇又是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对事物愈好奇,渴求获得常识和寻求答案的心情就愈迫切。
假如一个人对某件事物很好奇,大家就说他拥有对该事物的好奇心。也可以说,好奇是一种感情状况,而好奇心是个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拥有这种心理品质,不止是米勒德特创造“波尔多液”的先决条件,而且是所有科学家产生新发现或新创造的先决条件。由于好奇心是和问号联系在一块的,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打开所有科学的钥匙就是问号。有好奇心的人遇见新鲜事物,总会问诸如“这到底是咋回事?”“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假如……那样会如何”等等问题。科学的进步就是一个又一个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觉得,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要紧。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步和探索的起点。科学家正是从追究“为何”等问题开始,才渐渐接近真理,揭示真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起来自于人类的好奇心,好奇心的不断产生又不断摆脱,正是科学上的不断发现,不断创造。
好奇心表现的是探究新奇事物的兴趣,几乎所有些科学人才,都具备超出一般常人的好奇心。居里夫人“从童年年代起,就有探险家的好奇心”,瓦特小时候看到新奇的东西就要拆开来瞧一瞧,爱迪生孩提时曾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拆卸,道尔顿从小就爱问“为何”,有一次他好奇地发觉,同一双袜子不一样的人竟说它有不一样的颜色,由此进一步深究下去而发现了色盲症,达尔文“具备永不静止的好奇心”,他想了解每一件事物的“目的”、“起因”和“办法”。法国作家法朗士干脆就说;“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好奇心生活来就有,特别是大家的孩子。其实,每一个人的头部都隐藏着一个天生的大问号。你看,人头的侧面,人鼻尖到眉宇,经过前额、头顶、后脑勺,直至颈部下的第一块脊椎骨,不正是一个大“?”吗?新生的宝宝就有好奇心的萌芽。例如,新生不久的宝宝啼哭时,会被陌生的声音制止,明亮的物领会吸引宝宝的目光。心理学家把宝宝的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定向探究反射”,或叫做“‘是什么’反射”,好奇心就是以此为基础进步起来的。每一个正常人的儿童年代,都拥有不一样程度的好奇心,但,伴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年代的消逝,绝大部分人的好奇心不但没增强,反而渐渐消失了。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好奇心若不坚持下去,若不转移到探求新知上,就会像火花一样日渐熄灭。
要培养和维持自己的好奇心,需要做到:
1.常常用儿童的见地看世界。居里夫人说:“我以为科学有很大的魔力。一个在实验室中的学者,并非一个技术职员,他也像一个婴幼儿,他眼前的自然界像神话一样,给他非常深的印象。”
2.以不熟知的姿态观察熟知的事物。不要对平时的中的所有事物感到见怪不怪或表现得无动于衷。
3.对事物多问几个为何,不满足于一知半解。
偌大的世界,样样都叫大家好惊奇啊!在现实日常,有些家长对孩子无休止的“为何”感到厌烦。殊不知,这一句“为何”可能就会成为孩子一步步迈向成功的垫脚石。所以,请家长们从目前开始看重起来,让孩子永远维持一颗对世界万物的好奇之心,为孩子将来的生活道路铺上最坚固的基石。
延伸阅读:
爱因斯坦成才经验——喜好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到求知愿望上
激起孩子的好奇心是培养兴趣的首要条件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8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