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一个叛逆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父辈的样子

关键词:走心

为什么每一个叛逆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父辈的样子

2017年寒假跨年集训报名正在进行时……

既有“走心”,又有“破冰”

过个大年,我就华丽转身啦!

2017年1月20日至2月3日15天寒假跨年集训

让我们用“成长”来迎接2017年春节的钟声

400-9917-186 王老师

为什么每一个叛逆的少年,

最后都活成了父辈的样子?

---赵老师

今天早上一上班,就收到一条暖心的留言:

为什么每一个叛逆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父辈的样子

为什么说暖心呢?

因为每天接触到很多父母,听到的都是抱怨,看到的都是指责,很少见到有父母,真诚地反思自己。

注意:是真诚。

真实,而诚恳。

这位妈妈的留言很朴实,却在朴实的背后,说了实话。

非常难得。

因为人指责别人最容易,而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去面对它,这是最难的,尤其是父母,面对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失职或者失误。

更难的是,还把它挂在留言区。

看到这则留言,赵老师忽然觉得阳明教育做的一切是多么的有价值,阳明教育所倡导的一切,是多么的有价值。

今天不想给大家讲什么大道理,只想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和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来和各位妈妈们谈一下自己的心里话。

相比孩子的考试成绩,作为父母,我们的教育成绩,可能更低。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成绩,寻求的是,好上加好,锦上添花。

而对于我们所有父母的教育成绩,如果让赵老师打分,也许,会给你一个不及格。

孩子们好歹是学了数学,去考数学,哪怕平时心猿意马也好,还是临阵磨枪也罢,好歹,他们是在接触了这门学科,并且每天做作业,听课之后才去考试。

而我们作为父母,面对教育,却是仓促上阵,甚至自以为是,每天都是在实战,从来没有时间去学习。

我们唯一的底气就是:

我是你爹!

我是你娘!

这样狭窄的视野和无知,却希冀于培养出一个超越于自我的下一代,这是很荒谬的。

因为你的经验,仅仅是你一个人的经验,这点点经验,用来指导你的人生尚且不够,何况还要拿来指导下一代?

我们欠缺对教育最起码的谦卑和尊重。

前几天我连着接了两个电话,这两位妈妈都是大学毕业,受过很好的教育,但目前,孩子都遇到了学业上的困境。

这两位妈妈不约而同地向我提出相同的质疑:

赵老师,我们也是大学毕业,我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呀。

我们自己就是大学毕业,为什么就指导不了我的孩子呢?

我不甘心呀。

我们教导了十几年的孩子,都没用,现在却要送到你的手上?

我说:

你上过大学,你学的可能是机械制造,可能是法律,可能是会计,但你未必学过教育。

教育是一门学问。

我知道,在很多人眼里,会很自然地把教育当成教学,把教学当成讲知识,把讲知识当成讲题。

所以大家认为,只要是一个学校的老师,或者是上学时学习好的人,就都可以指导小孩如何学习。

当你把教育给狭窄化,给矮化的时候,你已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所以,孩子的今天,他才会遭遇困境。

其次,就算你上大学学的是教育学,甚至大学毕业后做的是教师,你就一定懂教育吗?

你可能是一个朝九晚五给2个班上物理课的老师,每天忙于给孩子传授电流、惯性、摩擦力;你可能是一个班主任,手头有5、6十个孩子,忙于安定团结,争取明年中考多考几个尖尖生。

你手里握的是初中物理的知识,你手中握的是学校赋予你的权利,但这些统统都不是教育。

这些都不是真正在关心教育。

这只不过是在关心分数而已。

因为:

教育关注的是孩子的一生;

教育关注的是孩子的精神世界;

教育关注的是孩子心智的成长;

教育关注的是孩子底层的能力素养。

教育要培养的,是一个真正的人。

这个人,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有自我意识,有思想,有灵魂,能够在这个熙熙攘攘,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安顿好自己的一生。

这个人,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独立的立场、判断,而不随波逐流,浑浑噩噩,为外物所役。

以赵老师的立场来看:

我们向教育要的太少,只是区区的分数。

教育其实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它可以给予我们一个完整的人。

这个人,比我们更好,站得更高,对生命的看法和见解更通透达观。

这个孩子,他的未来,是我们人生的升级版。

也许在这个满世界要分的时代,阳明教育所倡导的一切,看上去那么理想化,那么没用。

但是,其实我们的主张,也许更现实。

就像李波老师说的:

追求成长,顺便拿分。

分数,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副产品。

分数问题,知识问题的背后,是人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认知体系中,为学与为人是一体的。

通过一个学习,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全部;

通过一个孩子,也可以看到他学业上一切的困难和魔障。

如果说,分数给你的是一张入门券,那么,教育,可以给到孩子的,是整个人生,整个生命的价值。

而且,没有真正的教育的意识,就没有真正靠得住的真才实学,真正靠谱的成绩。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跟我聊天:

她说,赵老师呀,我的女儿,上初中的时候,看《复活》,列夫托尔斯泰,好厚的一本书呀。

每天上学就带走了。

我有点担心她看这种闲书耽误了学习,就说了几句:

这么厚的一本书,你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呀。

然后,我女儿从那以后就不看这种书了。

我现在才知道,读经典多重要。

我做错了呀。

很多时候,我们是打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对孩子犯错。

生活中,我们很多父母都苦恼于孩子不听自己的话,觉得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无足轻重。

但是,如果你去观察你的周围,你会惊讶地发现:

很多孩子,无论他在青春期有多么叛逆,有多么不听话,不受教,但是,过了青春期,他生命的轨迹,却似乎和自己的父母相差无几。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性格、观念、面对人生的态度层面,包括思维方式,和自己的父母会越来越接近。

甚至他对下一代的教育方式,和自己的父母也非常接近。

所以,你觉得你是落雪无痕;

但实际上,18岁之前,你所给予孩子的一切,他都照单全收了,刻进了骨头,融进了血肉。

所以,一定不要担心你对孩子的影响不够;

而要担心,你对孩子的影响是好,还是不好?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重重叠叠,其实这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在教育上走的弯路,犯的错。

比如如果你看到孩子不爱学习,我们要自问一下:我是一个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吗?

还仅仅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为了拿个分,考个大学,是出于对生存的恐惧,而逼着孩子去学习?

再比如你讨厌孩子玩手机,我们要自问一下:

我自己对手机的态度是什么呢?

手机对我而言,是一个工作的工具,还是娱乐消遣的道具?

我每天在工作之余,我是生活在现实中,还是拿个手机在百无聊赖地刷微信?

我有没有满怀热情地为我自己和我的孩子的精神生活做过规划?引导他,丰富他的日常生活?

还是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学习之外,孩子处于无事可干的困境中?

你的人生态度,会反射到手机上,会反射到孩子身上。

当你恐惧手机像消耗你的精力一样消耗孩子的精力、时间的时候,你其实已经用你的行动告诉孩子:

手机,是敌人,是一个危险但我自己都无法抗拒的敌人!

每一个孩子都知道玩手机不是一件好事,但他从你身上学到了什么叫欲罢不能,明知故犯,和无所事事。

再比如你嫌弃孩子不会写作文,要求他多读书。

但是如果你对自己足够真诚,你一定会发现自己的潜台词,或者说真正的想法是这样的:

1、我要你读书,并不是真要你读书,而是要你读完书后能够立刻写出一篇好文章;

2、你最好不花费太多时间,又能读到一本让作文能力能够迅速提高的书;

这些念头再往深了挖一层,你真正的思想就出来了:

1、有没有一种既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又可以搞好学习的办法?最好有,一定有;

2、付出就一定有回报,付出一点就有一点回报。

但其实,你应该给孩子的概念应该是这样的:

1、孩子,读书是为了明理,是为了享受,是为了开阔我们的眼界;

2、付出未必有回报,但不付出是绝对没有回报的;

3、大量付出之所以没有回报,或者是你做得还不够,或者是你在做事的时候,一开始努力的方向就是错的。

如果我们把上面的看法转变成下面的看法,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上,就会少一点焦灼,少一点急功近利,少一点糊涂,多一点明智。

你是不是就敢于不计成本地让孩子把时间花费在阅读上,孩子是不是就不至于在你对结果的逼索下对阅读索然无味,而更能享受到一点真正的阅读乐趣?

以此类推,孩子在大量的阅读之后,所收获到的,是不是除了阅读能力、作文能力之外,还有明事理,知缓急,懂是非?

以及对阅读,对书籍真正的热爱?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教育上,不是做得太多,而是你做的,你干涉的,可能很多是错的。

我们经常拿自己对世界僵化、固定的观念,把孩子蓬勃的生命,强行纳入自己的体系。

就好比在这个孩子身边,画了一个行动和思维上的圈;也像脑袋上给孩子戴上了一个紧箍咒,而且没事就念念经,刚开始孩子还试图挣扎,比如到了青春期,但是时间久了,慢慢慢慢,你的很多观念在孩子的头脑中,开始渗透、扎根、发芽,最后变成了他自己。

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终其一生可能都无法走出父母为他画的这个圈。

赵老师在上大学的时候,见到很多同学,这些同学可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农村孩子,有父母经商的,也有官二代。

最后你会发现,3年、5年、10年之后,每一个孩子,都活成了自己父辈的样子。

尤其那些从农村来的孩子,拿着高分考上了大学,但知识是新的,观念却是旧的,这就像,穿着新鞋,走的却是老路。

除非家庭发生大的变故,孩子被动地被推离出去;被动地在思想上开始接纳一些跟自己之前认知体系完全不同的东西;

或者这个孩子,有幸受到了外面更为优秀卓越的人,对他的引导,打开了自己在精神上、思维上的桎梏;

又或者,这个孩子,有着非同一般人的悟性和生命力,有自己非同一般的独立而顽强的天性和主张。

最后:

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此生能够超越自己之上。

但其实,每一个叛逆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自己父辈的样子。

孩子18岁之前我们对他的教育,就像塑形一样,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言谈举止、气质、观念,进而影响他的一生。

那些被我们亲手“扼杀”掉的孩子向外求索的可能性和才能,都是我们在教育上的无知。

所以,我们需要的首先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

而应该是对教育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敬畏!

阳明教育2017年寒假1月20日-2月3日15天跨年走心集训

李波老师陪你过一个不一样的大年!

宁静优雅的校区:

为什么每一个叛逆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父辈的样子

一排排的书架,只是单纯地呆着,浸润久了,都会有书卷气:

为什么每一个叛逆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父辈的样子

为什么每一个叛逆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父辈的样子

为什么每一个叛逆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父辈的样子

为什么每一个叛逆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父辈的样子

还有,我们可爱的bobo 老师:

为什么每一个叛逆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父辈的样子

为什么每一个叛逆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父辈的样子

为什么每一个叛逆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父辈的样子

为什么每一个叛逆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父辈的样子

好啦,来点去年寒假的:

别忘了我们去年寒假可是还在寒酸逼仄的旧校区。

开课当天,很多孩子都惊呆了,自己爸妈嘴里一直念叨的那个超级厉害的阳明教育难道就蜗居在这么一个不到400平米的小窝里?

呵呵,北京可是寸土寸金呀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9442.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