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异性情感

1.爱情与友谊

爱情是指特定的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相互吸引、相互渴望,希望共同生活并结成固定关系的情感倾向。爱情受多种因素制约,是发生在男女之间的特殊情感,既是性的吸引,又是精神的融合。爱情的发展还会受到社会因素及物质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例如爱情要受到法律和社会道德观念的制约,同时因为爱情发展一定程度必然指向两性结合和婚姻,因此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友谊是渴望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相互支持、相互信赖、相互交流成为朋友的情感倾向。友谊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为了获得友谊,对自身品德修养及知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开始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逐步掌握了与人相处的原则和方法等。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独立意识和能力加强,儿童期对父母的依恋情感逐步弱化,朋友在青少年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爱情与友谊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情感形式。爱情是专一的、排他的异性之情,而友谊是广泛的、容他的异性或同性之情,当然有些异性间的友谊也可能因日久生情或两情相悦而转变为爱情。

小学生因为性意识很模糊,其情感指向的对象又很不稳定,因此既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友谊,更谈不上“异性情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生理发育,性意识萌发,初中生开始注意到两性之间的差异,但初中生低年级学生对性别差异的关注往往以一种“抵触”情绪表达出来,他们很少选择异性为朋友,更谈不上一对一的恋爱关系,但少数性早熟的学生可能也会发生早恋的现象。到高中阶段,异性间的抵触逐渐转变为相互间的吸引和倾慕,但因受自身条件及社会舆论的限制,绝大多数高中生仍然将异性交往控制在友谊的范畴,但由于高中生性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及两性间的强烈吸引,比较容易出现“恋爱”的情感。

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等心理条件的制约,对爱情的意义往往不能真正深透地理解,加之缺乏独立的经济、社会生活等能力,爱情往往是游戏式的,无法承担爱情的各种义务。某些中学生因为自制能力差,道德伦理规范不能约束其生理及情感冲动,可能做出让对方后悔及受到伤害的事情。总之,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为一生发展聚集知识、能力及经验等的重要阶段,应该分清主次,认准方向,将精力投入有价值的活动中。就算真诚地爱上某个异性,因无法对对方的幸福负责,也应克制自己的情感冲动。相反友谊为中学生展开的是广阔的交友天地,又是得到社会认可和支持的情感方式,它不会将人束缚在“某一棵树上”,而让您“看遍秀林”,是中学生积极的情感选择。

青少年选择朋友主要是以兴趣、爱好相投、性格相似或互补,共同的追求和志向等为基础的。青少年交友心理也有一些偏向,如有的青少年情感极端化,只重感情不讲原则等,这种友谊往往不能长久。真正的友谊应该是相互谅解、相互鼓励、相互欣赏和悦纳,既重情感又讲原则的情感交流。

2.中学生早恋问题

中学生最常见的情感问题是早恋。什么年龄恋爱为早恋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例如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如果他还在读中学却发生恋爱行为,可能父母师长都会视为早恋并加以反对,而他如果已步入社会,可能大家都会视为正常现象。一般比较倾向于将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出现的恋情称为早恋。

不可否认,中学生的恋情一般都很纯洁,感情唯上,即使有肉体接触的意向,多数人都不会付诸实践。但中学生恋爱往往是非理性的,常被对方外在特征所吸引,恋爱对象也不稳定。陷入早恋的学生常因过于关注情感及对方生活而分散学习精力,降低对学校集体生活的兴趣,阻碍个人发展。少数学生由于不能控制性冲动而发生过早性行为,造成不良的生理后果及心理压力,有的甚至被迫辍学,遗憾终生。

家长发现孩子有早恋行为后往往反应强烈,有的还采取粗暴干涉,打骂羞辱、监视跟踪,或者为难羞辱恋爱对方。家长望子成龙却失望挫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过急言行可能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家长对抗,反而产生自己都是“受害者”的心态,有时还出现极端行为。因此,家长应平静客观地与孩子一起分析早恋的不良后果,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引导他们参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适合年龄的娱乐活动,加强情感交流,帮助孩子度过情感难关。

3.情感错位现象

情感错位主要是指爱恋对象指向非正常的异性,包括异性子女或学生恋父、恋母、恋师及其他伦理或社会伦理观念所不认可的对象。产错位情感后,青少年心理感受混乱、迷惘、自责绝望或有罪恶感,心情十会苦闷又不知如何排解。

恋父、恋母情节与家庭教养方式个体人格因素有很大关系。依赖性人格及非成熟人格的个体容易出现这种倾向。如果在幼年及儿童期父母对子女限制过多,生活过于照顾和溺爱,异性子女青春期后仍不避讳身体暴露及亲密接触等,都可引发错位情感。有恋父、恋母情结的中学生,首先要消除心理上的乱伦感及罪恶感,多与其他异性正常交往,建立友谊,有意识地锻炼独立个性及独立生活的能力。必要时也可以使用一些心理矫治方法,例如不良意念出现时,可以采取手背、弹拉戴在手腕上的橡皮筋以产生痛苦、转移注意的厌恶疗法。

恋师情结在中学生比较常见,因为老师是成熟、有知识、有魅力的异性,中学生有时会分不清楚自己的感受而将敬爱之情误认为是爱情,产生极度矛盾的心理,非常想见到爱恋的老师,但在课堂上又根本听不进老师讲的课,非常想在老师面前有好的表现,又对这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过于敏感,往往表现出冷淡、顶撞或难以接受其教育的态度。产生恋师情结的学生首先应认识到,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老师,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心,是不会接受学生的恋情的,否则就不是一个值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另外,要说服自己将激情转化为学习动力,获得好的成绩才会得到老师的欣赏和喜爱;矛盾心理无法自我化解时,也可以请家长和心理辅导员等其他成人帮助,因为他们在应付感情问题方面更加成熟而有经验。

作者:姜云香 曾任团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培训部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少儿部执行委员、北京越寰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等职,现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父母大讲堂”项目负责人、团中央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特聘专家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0423.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