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杀的少年们,最后在想什么呢?
“我就是要逃离你”
发布时间:2021年-05-25
“你爱我可我要不起”
“你是好妈妈,但我不是一个好儿子”
“是我没办法做好你的女儿,我很抱歉妈妈”
1
这些都是一些青少年自杀留下的遗言,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2021年小欢喜让社会重新关注了青少年抑郁问题,更让“青少年自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个不缺吃穿的社会,到底是什么压垮他们,走向自杀?
“我们都是为你”
“爸爸妈妈这辈子都不会害你啊。”
“你要努力才对得起妈妈啊”
今天一起走进一下他们的心理,希望你早点发现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心理,接纳孩子的想法。
有人说“每个人的笑容和背后,都是咬紧牙关的活下去。”我们都懂,这些灵魂是我们自己,这些灵魂是我们自己,而我们却觉得矫情。
2
用死亡能唤醒爱吗?
关于自杀,他们每个人都写下了答案,这些善良的孩子总怕父母自责,所以一直安慰着父母,这些遗书有几百上千字,我看了8个孩子写的遗书,他们让我看到了:无数次想死去,那条灰蒙蒙的路只有他自己。
“姐姐,我等了4年父母的理解我没等到,你明白我吗”
这是一个病人对我说过的话,她非常优秀,暂时叫她小G吧,从小参加CCTV的节目,获得过一些奖项,她是其他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也是别人眼里开朗的孩子,从小被捧到巅峰,享受着众星捧月的生活,可是她的生命定格在了14岁,父母骨子里的重男轻女,二胎弟弟的降生更让她雪上加霜,但是父母同时又把她当做炫耀的资本。
13岁的她和我聊天“姐姐,我最讨厌二胎了,我爸妈只喜欢弟弟,弟弟买最贵的,我只能在拼多多买。”我的职业素养让我没有破口大骂,但真的想抱抱那个小姑娘,她的人生啊本该明媚。
过了几个月我才偶尔想起来翻微博,突然看到她的私信“姐姐,我没坚持下去,我先去天堂看看。”
心里一慌看了她微博,更博时间停止了,最后一篇文是分享抑郁症该怎么治疗。
3
这些孩子多善良,他们连死都不敢,还要考虑父母的心境。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我以为只要我学习好,大家都会开心,可是父母还是要吵架摔东西,爷爷奶奶还是会重男轻女”在这个家,小C说从来没感受到一丝温暖。”
“奶奶说因为我是个女孩所以家里才不太平,我这么坏为什么要活着?”小C不止一次的问自己,“我如果死了他们是不是就会和以前一样幸福了,爸爸妈妈再生个弟弟是不是家里就太平了”,听着父母的打斗声,渐行渐远,小C来到了河边,心中还在想:“希望我的死可以换来一个弟弟。”
想用死换回家庭幸福的还有小X,出生在小康家庭的阿X是家中独女,为了能让小X出人头地,父母从她两岁就把她的人生规划好了。
所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阿X就必须成为也不得不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她不敢学音乐,不敢说喜欢吃什么,不敢去跑跳。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小X问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她的父母希望她考985院校,但小X觉得自己没办法做到,父母的期待还是压垮了她,她来到11楼的楼顶,爸爸妈妈的哭言相劝换来的还是那句“你们从来不懂我,从来都不懂。”
父母的责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杀的最后一刻,小C和阿X被及时发现,但是还有很多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普宁市第一中学18岁姑娘小罗,趁学校双休日放假的时候在单杠上自杀,遗书是“妈妈我配不上您的爱,我很抱歉。”自杀原因是前天和妈妈吵了一架,学习压力太大承受不住,觉得自己没办法回报父母的恩情。
“早知道我说的那句话会造成女儿死亡,我肯定不会说。”小罗妈妈哽咽的跟我说,是啊早知道,有钱难买早知道。
也就在这个姑娘离世不久,2021年4月17日,上海一名男孩,当着母亲的面,纵身一跃跳桥身亡。他自杀的导火索是母亲没安慰他,只顾着骂他,数落他的不是,他很委屈,所以就跳桥了,高架上只剩下妈妈绝望的嘶吼。
其实,这样的事情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无数孩子在崩溃,求救,父母还是认为没事,小事情。
这么多事还是没能唤醒中国家长对抑郁症的理解,只是认为我家孩子怎么可能抑郁?她什么都有,我那么爱他,他就是不理解我,他还小。
最后,自责往往会成为家长们最普遍的情绪,很多孩子的父母甚至会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但孩子自杀后,他们还是没去了解孩子生前受了多少委屈,他们更加没办法理解“不孝顺的孩子”怎么可以抛下父母。
至于网友,他们更不能理解,为何死亡成为青少年普遍的选择道路。“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了吧,父母白养了”看到自杀的新闻和数据。
这些轻描淡写的评论者,到底是不明白,选择死亡这条路需要多大的勇气,他们也畏惧死亡啊。
4
那个伤害最深的永远是最爱你的人。
其实,那些想要自杀的少年内心也不想死,也想过快乐幸福的生活,只是一些事情浇灭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小C最终会绝望自杀,原因在于家庭长久带给她的冷漠,让她的心理产生了自己多余就该死的错误念头。
阿X虽然有父母的疼爱,但这份爱太过深沉,让她难受得喘不过气,她怕对不起父母。
小罗虽然有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妈妈总是说努力,她一刻都不敢停下来,停下来就没希望了,是妈妈说的。
上海17岁男孩的死亡,想在妈妈这里获得理解听妈妈站在自己这边,等来的是不在意和批评便跳桥自杀。
在深圳,也是因为长年被父母辱骂殴打,一名16岁女孩选择服毒自杀。在打算自杀之前,女孩曾给过父母信号:自己要去死。但残忍的是,母亲当时的回应是,“你死了才好呢,看着你就烦”,几个字让女孩绝望喝了大半瓶农药。
如此看来,在中国,大部分父母都不会给孩子表达真实想法,孩子犯了错,也不喜欢用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更好。
世间都说,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群人,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
是啊,可是这份爱太沉重了啊。
美国心理学家海科胡特曾说,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的需求。
为人父母,也是一门毕生都要学习的功课。而最重要的一堂课,就是死亡教育,在中国,这是一场普遍迟到的课程。也正是由于对死亡教育的缺失让孩子们轻视了生命。
实际上,在中国,“死亡”无疑是最大忌讳。当家里或者周边出现死亡事件,人们的自然反应就是晦气、不吉利,很少在公共场合讨论,对于孩子更是绝少提及此事,常常用谎言来解答他们对于死亡的追问。
2021年11月,李娇的父亲因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人世,在葬礼上,年仅6岁的女儿问她外公怎么了,她告诉女儿:“外公睡着了。”
2021年4月,刘婷家养的一只狗死掉了,10岁的儿子伤心不已,为了安慰儿子,她告诉儿子:“小狗是去了天堂,那是个很美丽的地方。”
“睡着”、“天堂”、“乐园”……
为了不让年幼的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打击,几乎每一个家长都会用这些美好的词汇来定义死亡。
但是,这看似是一种对孩子心灵的保护措施,实际上,最终只会慢慢导致孩子走向死亡。
5
世界还很大,总有你的一席之地。
“死神来临之时我们无从选择,但是在死神来临之前,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更好地生,甚至可以选择未来如何更好地死。”
王浩的妈妈如今已经知道该如何正确告诉孩子认识死亡。她将把这份教育延续给她第二个孩子。在一个月前,她得知自己怀孕了,医生告诉她,这是个女孩。
当下,如果你用百度搜索“自杀”,你会发现,页面会立刻跳出免费心理危机咨询热线,并伴有“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我们仍然可以疗愈自己”字样,这也恰好印证了那句话:
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
人生除了死亡,其他都是擦伤。
怎么做好父母需要用心学,怎么做好父母是一生都要修的课程。
如果你正在想死亡,在选择死亡之前,不妨多想一句:其实,活着,我们已经赚到了,千万别轻易去死。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上说的倾向请尽快联系我们,不要自认为你和他谈谈心就能解决,心理健康一定要重视,你不是心理医生,你只能做到陪伴和教育。
世界很大,总有你的一席之地。
原创:_°
责任编辑:一只梨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