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上瘾?他反用“游戏”防沉迷

作者 l 假斯特

来源 l 假斯特(ID:JustLab)

“孩子天天玩游戏刷短视频停不下来,该怎么办?

这是千万家长的苦恼,也是和孩子们“斗智斗勇”的日常。

作为一个游戏年龄超过20年,游戏行业从业快10年的人,分享一个真实故事:我如何用“游戏”帮助孩子对抗“游戏沉迷”。

我的侄女小涵,小学五年级,11岁;侄子楚弟10岁,小学四年级。

他们性格迥异,男孩外向好动,偶尔喜欢钻空子耍聪明,但不太沉稳。女孩自尊水平很高,对自己有要求,也更容易藏心事。

他们由县城的爷爷奶奶一手带大,假期才能和父母相聚,算是留守儿童。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玩电子游戏和看短视频。

“我想送他去做职业电竞选手”

作为80后父母,对待玩游戏这件事,我哥嫂呈现出异于其他家长的开明。

因为我之前一直在游戏行业,会让家里认知到游戏也是一个可以从业的方向,今年暑期的时候,我哥认真地跟我说:

“帮我问问看,能不能让楚弟去俱乐部学习,我想送他去做电竞职业选手。”

为了表现对“楚弟”游戏水平的认可,当场开了一把游戏“打”给我看。

后来因为楚弟的年龄实在太小(俱乐部最小的选手年纪在13岁),不得已作罢。

正在玩游戏的姐弟俩

这不是我哥第一次这么提,他本人是《英雄联盟》的忠实玩家,也深知近年电子竞技正逐步走入主流视野,成为竞技运动的一种。

在他的认知里,如果有天赋,走职业电竞选手的路线,也许比常规的成才路线更有发展潜力。

与之相反的,我的爸妈,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延续着他们的传统观念:读书才是正业。他们对孩子玩游戏深恶痛绝。

在和他们相处的时间,我听到我妈对楚弟说的最多的话就是:

“作业写完了吗,就在那玩游戏?”

“一天到晚都在玩游戏,再玩我要把你手机扔了。”

……

我妈为了“扭正”孩子的意识,还买了一套整整10本的“鸡汤书”——《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将来的你一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等,强行“精神投喂”。

奶奶给10岁孩子买的书

爸爸“想送孩子做职业电竞”,和奶奶希望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看起来截然不同的态度,却是同一款“支配欲”在作祟: 我希望孩子按照我设定的路线发展。

想必我们都经历过小时候被钢琴或奥数支配的恐惧吧。

为什么,我们做了家长,却依旧幻想去设定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呢?

孩子是一个人,一个普通的自然的人,不是机器人,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家长和孩子,应是对等的关系。

事实上,孩子们自有自己的想法和世界。

他既没有因为爸爸的期待投入“职业选手”的理想,也没有因为奶奶的要求“励志”起来,他们正常地上学读书,闲暇时间刷抖音、玩游戏。

作为旁观者,从那时起,我先给小涵绑定了腾讯游戏的“成长守护平台”,我想观察一下,她会不会真地“沉迷”游戏?

“被奶奶用衣架打了一顿后,还在继续玩游戏”

前阵子,我回老家待了快2个星期,近距离地参与了孩子们的生活。

在“成长守护平台”的报告里,小涵玩游戏的时间还算正常,每天大概会登录个2-3次,整体时间通常不超过半小时,偶尔会“消费”,金额多数是几块钱。偶尔一两次小涵在晚上11点后登录,我微信问她,隔天回复我说是上去看看,很快就下了。

实际的情况呢?

他们玩腾讯游戏的时间不算多,但是他们用在电子产品上娱乐的时间确实不少。以楚小弟为例,他通常下午不到4点就放学到家了。做完作业用不了1个小时,然后开始刷短视频,玩小游戏。吃完饭以后玩游戏、看短视频、看动画片轮流切换。9点左右,奶奶喊洗漱,再上床睡觉。

一二线城市的孩子,一到周末时间就被各种补习班填满。县城的孩子,培训班少一些,他们可支配的时间相对充足。

周末,成了他们“电子娱乐”的高发时间。

这个周六,我还在床上睡懒觉。朦胧听到客厅的吵闹声,楚小弟被奶奶打了。大概是喊了很久让他做作业不要玩游戏却不听,急着出门忙事的奶奶有点气急败坏,便拿衣架打了楚小弟(冬天穿的厚其实是不疼的),边打边进行“威胁式教育”:

“赶紧,你们给我回你们自己家去(他们住的是奶奶家),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玩游戏就玩游戏,我不管你们了!”

我听到了楚小弟“啊啊”的哭了几声,哭声不大。奶奶发完脾气拿他没办法,出门了。

每天都给他们做好早餐的奶奶,这一次,没有做。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类似“被威胁”的经历,如果你在路上或者公共场合哭闹,家长会威胁你“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家长们在意面子,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止哭”效果,轻易就动用“威胁武器”。

事实上,用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丢掉对你的信任感,让你和他的距离越拉越远,反而更不能达到你想要的教育目的,比如,让他别再玩游戏。

我起床后,在客厅看到姐弟俩都在沙发上,小涵在写作业,楚小弟竟然还在玩游戏——在被奶奶“教训过”“威胁过”后,还在继续玩。

“不被信任的感觉,是不是特别不好”

我给他们做了早餐,一边吃一边开始尝试沟通。

我先问小涵:“刚刚发生了什么?”

“我也不知道,我在房间里突然就听到奶奶发脾气,说弟弟一大早就在那玩游戏,然后还说要我们都回自己家去。”

“我又没玩。”这句话刚说完,小涵竟掉下了眼泪。

我知道侄女小涵非常敏感,很容易情感代入。奶奶的生气波及了她,她被冤枉,委屈的情绪无处纾解,我一说话就戳中了她的泪点。

我和小涵说,奶奶让你们回自己家,是气话。你没有玩游戏,就不是在说你。

“我不是给你装了成长守护平台吗?不是可以监测你每天玩游戏的时间吗?你和奶奶定好时间,这不就是证据了吗?”

在大部分时候,家长会认为“情绪”是大人的专属,在“教训”孩子的过程,也完全是大人单方面输出“打骂”。

如此一来,孩子不仅失去了反驳的机会,也不敢表露情绪。比如,我问小涵,这件事你愿意和奶奶沟通吗?她一边哭一边坚定地摇头。

等小涵情绪稳定,我和她定了 “游戏管理契约”:周一到周五每天最多玩45分钟,周末每天游戏加看短视频的整体娱乐不超过1小时45分钟。

“我相信你可以管理好时间。”

她是一个自尊水平要求很高的孩子,自尊驱动自律,在游戏这个问题上,和她的沟通反而容易。

头疼的是,“心大还在玩游戏“的楚小弟。

我得软硬兼施。

我走到楚弟的身边,和他并靠着坐在一起,左手揽着他,一边看他玩一边说:

“满崽,你喜欢玩游戏是吗?你爸说想让你打电竞,你想做职业选手吗?”

没理我。

我继续:

“那让你每天打10个小时游戏好不好?除了吃饭睡觉,一有时间就练。”

“不玩这么久”

狡猾的家伙,知道我在给他“下套”。

“不玩这么久,那是玩多久。他们练英雄联盟,每天练够8小时,你不想做职业选手吗?”

“不想,不玩这么久。”

抗拒的姿态慢慢卸下了。

我把头再靠近一些,凑到他耳旁说:

“满崽,那你告诉我,为什么奶奶打了你,你还要继续玩游戏呢?”

这时,分明感觉到楚小弟看iPad的眼神涣散了很多,我知道他听进去了。

“是不是因为奶奶说要赶你走,你不玩游戏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呢?”

楚小弟极轻微地点了点头。

“那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二爹(二叔的意思)不管发生什么都是爱你的,你能感受到吗?”

点头认可。

“你是不是觉得奶奶不相信你,不被信任的感觉,是不是特别不好?”

这下,“心大”的楚小弟也哭了,他的委屈其实比姐姐的还大,只是掩藏在“毫不在意”的表情下,把情绪都藏了起来。

我紧紧抱着楚小弟,继续说:

“二爹知道你的感受,你不想每天玩太长时间。那你来和二爹算个账好不好?你每天差不多下午4点下课,晚上9点睡觉,除去吃饭还有洗漱等时间,差不多有4个小时自己的时间。”

“还要写作业。”

楚小弟开始抢答。

“还有呢?”

“我还看书。”

“对,还有看书。看书是很好的,二爹一点都不反对。不管是玩游戏还是看书,如果你能掌握时间,是不是就不会挨骂,你自己也能做你想做的?”

“嗯嗯!”

这次是看着我的眼睛,很认真地跟我说的。

认真看书的楚小弟

后来,我带他和奶奶做了一次沟通,也邀请楚小弟和奶奶的账号都加入了“成长守护平台”,守护平台里新上线的“给家长的游戏指引”,家长可以去了解孩子在玩的游戏,也可以以此为时间管理依据,帮助孩子更好的规划游戏时间。

新上线的“给家长的游戏指引”

再后来,我和我妈交流这件事。我说, 不能把孩子逼太紧,要留给他足够的信任空间。因为相信与被相信,是最强大的一种力量。

我妈表示赞同,回忆起小时候,她因为生气把我哥打了一顿,结果我爸也凑过来联手打,然后她对我爸大发脾气,这么小的儿子,难道我还打不过?要你一起打啊?她说如果父母都黑着脸,孩子在家就没法待了。

有时候孩子叛逆地“沉迷”游戏,不是他有多喜爱,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做出倔强的表达。

建立你和孩子的信任机制,这是一件永远不嫌晚的事。

为了知道孩子们将来想做什么,我设计了一个“游戏”

除了玩游戏的问题,我发现孩子们还有一个“难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很多时候连大人都回答不了,更何况孩子。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

“要不停地追问孩子最想做的是什么,不停问,每天问。”

我在家时,也尝试每天追问。

第一天,我问小涵和楚小弟“最喜欢做什么?”,小涵先回答:

“没有什么喜欢的。”

“那你平常做什么事,会觉得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打排球的时候。”

她和我描述打排球时,她很喜欢团队作战后赢球的感觉,为了打排球愿意6点起床去训练,甚至手指受伤也没有退意。

侄女小涵对排球的热爱比较确定,且持久。

相反的,楚小弟就是典型的“见异思迁”:

“我想成为一个冒险家。”

“什么样的冒险家?”

“不知道。”

他从小说《斗罗大陆》里知道了“冒险家”这个词,但并不知道“冒险家”是干什么的。我给他看了《跟着贝尔去冒险》的视频,看到贝尔上山下海活吃虫子,他看的很嗨,却又立刻表示:

“我不想成为冒险家了。”

“那你想成为啥?”

“不知道。”

第二天,我给楚小弟布置了一个作业,写出50个他知道的职业。

在写了4个职业“木匠、卖菜、杀鸡、小卖部”之后,不管我怎么引导,怎么也不愿意继续了。

我每次问他:

“还能想出一个职业吗?”

“不知道。”

我知道他是不愿意面对他不擅长、或者他不想做的事,有典型的畏难情绪。我温和地引导他说:

“下一次,能不能把‘不知道’替换成‘我想想’。”

这招没什么大用,但也算一个开端。

“你还能想出一个职业吗?”

“不……我想想。”

后来,我设计了一个3人纸上游戏。我们3个人都拿出自己最“宝贝”的一样东西作为“筹码”,参与一个“看谁说的职业多”的游戏。

规则很简单:3人轮流说一个职业,同一个类型最多只能出现5次,每个人有3条“命”,用完就淘汰,获胜的人可以拥有最后的“战利品”。

这个简单的小游戏我们玩了1个多小时,他们都玩的特别开心。

游戏结束时,我们一共写出了88个职业。我显然“胜之不武”,却也非常开心让孩子们借着游戏,说出了潜藏在心里的一些认知和想法。

“看谁说的职业多”纸上游戏

最后,我让他们都选了3个最想成为的职业。

小涵选了医生、排球教练、宇航员。

楚小弟选了理发师、羽毛球教练、医院院长。

楚小弟怎样也不愿意完成的作业,却愉快地在游戏中自动完成了。为什么简单的纸上游戏,也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简·麦戈尼格尔的成名作《游戏改变世界》,提到游戏激励玩家主动挑战障碍的核心原因,由4大决定性特征带来:目标、规则、反馈机制、自愿参与。

以我和小涵楚小弟玩的“看谁说的职业多”这个游戏举例:

目标,游戏的目标就是为了赢,喜欢排球的小涵告诉我,赢球本身就是一件开心的事。

规则,我邀请他们一起设计游戏的规则,这样他们会更愿意遵守。

反馈机制,如果20秒之内没有说出一个新的职业,就会扣掉一条命。

自愿参与,当我给楚小弟“布置一个作业”时,他满脸写着抗拒,当我邀请“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吧”,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拒绝,而是“什么游戏?”。

这是游戏机制的魅力,也是“游戏化可以赋能教育”的价值。

结语

最好的爱是陪伴

这是腾讯成长守护平台官网首页最醒目的一句话,也是 处理孩子游戏“沉迷”最好的解药。

高质量的陪伴是什么?

陪伴的前提是尊重与平等,把孩子当一个和你一样平等的人,不是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心肝宝贝”,也不是你喊一句“儿子”就回“我在”的机器人。

陪伴的基石是爱与信任,给孩子没有条件的爱,比威胁更有效的是建立你和孩子的信任机制。

最好陪伴的方式是参与孩子的世界。游戏就是他们的一个世界,用游戏化的4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机制、自愿参与”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联通孩子的世界。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2361.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