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游戏正式成为疾病,玩游戏离精神病只隔了3点

5月25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正式将“游戏成瘾”列为一种疾病,官方名称为“游戏障碍”,这一指导方针将于2022年1月1日开始正式生效。但可想而已,肯定不是玩几天游戏就算患病的,诊断有一个详细的标准。那么,玩游戏玩到什么程度,才会与精神病扯上关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这3点去理解!第一点:必须是电子游戏

根据官方的定义,游戏障碍是一种游戏行为模式,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兴趣和日常活动都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仍然继续游戏或不断升级。

从这点我们可以明确:游戏成瘾的基本条件是游戏,而且是电子数码游戏,包括手机游戏、掌机、网络游戏、电视游戏等虚拟游戏,但是过家家、捉迷藏、打麻将、数独、猜谜甚至真心话大冒险之类的实体游戏都不能包括在内。

沉迷游戏正式成为疾病,玩游戏离精神病只隔了3点

而曾经被当作洪水猛兽的“网瘾”,也没有被收录成病,也就是说,网络聊天、浏览网页、下载数据、看视频、看小说之类行为,只要不涉及数码游戏,无论怎么过度都不能算是游戏成瘾。所谓的网络成瘾至今都没有被世卫组织当作是疾病。

第二点:必须对生活造成影响

要诊断游戏障碍,游戏行为必须足够严重,导致一个人在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症状通常要持续12个月以上。

现实中,要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患上游戏障碍,必须看他玩游戏的自控力够不够。这意味着,那些真正游戏障碍患者,会对游戏有强烈的饥渴感,把它放在生活的首位。

比如,有的人打游戏打得茶饭不思、四体不勤、坐怀不乱,倾家荡产仍然义无反顾;

有的人明知道自己的很多问题是因为玩游戏引起的,但仍然不能控制自己继续玩游戏;

有些人为了玩游戏,工作不去做,学不去上,作业不肯写,甚至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被阻止玩游戏后,有的人情绪会非常激动,大吵大闹甚至对他人实施暴力。

以上这些,都属于“游戏障碍”的端倪症状。

沉迷游戏正式成为疾病,玩游戏离精神病只隔了3点

还要注意的是,仅仅一两天熬夜玩游戏或者放假后疯玩游戏并不能算是游戏障碍,确诊需要上面症状持续至少12个月。

第三点:游戏障碍与其他疾患的区别

如果说游戏障碍就是玩游戏玩到不能自拔,那么有的人仅仅是热爱游戏,将之当成兴趣爱好,但该做的事还是会完成,不影响其他,可以“自拔”,就像爱吃美食、爱运动、爱看美女一样,有些游戏天赋很高的人甚至选择当职业玩家,这时候打游戏就成了训练和工作,就不能看作是游戏障碍。

沉迷游戏正式成为疾病,玩游戏离精神病只隔了3点

而这次《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里面关于游戏的,还有一种“有害的游戏行为”,指的是不健康的玩游戏模式,对本人或周边其他人造成了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与“缺乏运动”放在同一栏。

意思就是,即使玩游戏没有上瘾,但游戏玩得多给身体造成了一定影响,例如通宵玩游戏导致睡眠不足,长期玩游戏导致近视、腱鞘炎,久坐导致肥胖、体力下降等,就属于“有害的游戏行为”,不属于精神心理范畴,但同样需要避免。

此外,还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比如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也可能会沉迷打游戏,以起到心理逃避的作用。

会不会误判好人?

在玩游戏这个问题上,跟一般精神疾患有所不同,情况会比较复杂,往往是玩家自认为玩得少、玩不够,家长认为玩太多,两者永远不会达成一致结论,如果仅凭一家之言,会不会“被诊断”为精神病呢?

其实,精神疾病的诊断需要专科医生进行,并且慎之又慎的。判断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周围人的评价、患者的个人体验和医生的经验。

对玩家来说,家长、老师、同学都属于周围人,仅仅家长觉得玩家玩游戏太多,而老师、同学都不认同的话,是不会被轻易定性的;

反之,如果周围几乎所有人都一致认为玩家打游戏不能自拔,那么游戏障碍的可能性就很大。

对医生来说,看的主要是玩家对游戏的渴求程度、自我控制能力等。

沉迷游戏正式成为疾病,玩游戏离精神病只隔了3点

尽管“游戏障碍”的定义是新的,但其所属的“成瘾行为障碍”却早已在临床有一定“江湖地位”,例如病理性赌博、酒依赖等,在识别、诊断方面已有多年实践,已经发展相对成熟,不必担心误判的问题。

万一真的被诊断了游戏障碍,目前国际上尚未出台统一的治疗指南,心理治疗是当下的首选,如认知行为治疗、厌恶疗法、行为矫正治疗、心理支持治疗、家庭治疗等。

目前,全世界共有26亿电子游戏玩家,但文献显示,游戏成瘾的总体流行率非常低,不用担心平时玩玩游戏就是病,家长也不必以绝对禁止的态度限制孩子接触游戏、使用数字媒体。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389.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