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把“早恋”当“问题”来折磨孩子了!

百度搜索关键词“早恋问题”竟有2千多万条相关信息,而各种关于“早恋问题”的症状描述,专家建议,经验分享,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但是,不得不说如果把“早恋”当做“问题”,并要下定决心来解决,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保证孩子“不越矩”,而对孩子以后真正的婚姻的幸福不仅不能够提到正面积极的帮助,反而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后遗症,这并非哗众取宠。

各位家长父母们苦心孤诣的向各路专家求援解决孩子早恋问题,最终不就是希望孩子在青春期能够静下心来专注学习,等到学业有成之后再考虑婚姻的问题吗?当然,这也是我们目前至上至下的社会共识。

但事实并非如我们所愿,去年的一份关于离婚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所有的离婚案例中,超60%是高学历、高收入为主的“有钱人”,从地域分布上看,离婚人群最多的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级发达城市,而离婚的主要理由中,其中一项就是“生活观念冲突”,而金钱因素到是其次。

而这些精英群体不就是当年学校里天之骄子的代表吗?那个时候的他们成功克服了青春的萌动,将早恋扼杀于摇篮中,全身心投入学习,进入了理想的大学,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这不正是父母们苦心孤诣防止孩子早恋问题想要达到的预期吗?

但是,你看到上面的婚恋调查结果之后,不知道还会如此热衷于帮助孩子克服早恋问题?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一个“万小时定律”,说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我们不敢说每个人经历一万小时的磨练都能够成为行业顶尖高手,但是这个理论起码揭示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你要获得一项娴熟的技能或者成就,基本目标确立和足量的“练习”是一个基本前提。

同样,一个人要获得幸福的婚姻,在必要的时期树立起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念,并且有足够的机会去“经历”,在“经历”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也是一个基本前提吧?请别误以为我在鼓励孩子要早早的、大量的身体力行去积累恋爱“经历”,“经历”并非只有以身试法一种方式,学会从身边或过去的历史吸取教训也是“经历”,而且是一种“高级经历”,一种零成本零风险高收益的经历。

如果从来就没有经过正确的婚姻观念的引导和树立,对于两性关系也没有任何经历和体验,却妄图获得一段美好姻缘,无异于将一个从来没有开过车的人被硬推上司机的位置,然后要求他朝着高速路开去,我想任何人都不会自愿当这个被迫的司机,也不愿做逼迫司机上岗这种人。

但是我们中国的大多数父母却正在做这样的事情:一方面希望自己孩子将来能够获得美满佳缘,一方面在孩子最需要两性关系建议和指导的关键时期——青春期,不但不给予真正有效的帮助,还将其视如洪水猛兽,只要有任何的风吹草动,便如临大敌。

真正到了孩子婚恋的时候父母们却发现原来子女在两性关系方面一片空白,可是补课已经来不及,于是开始了父母包办婚姻。在父母的紧逼之下,乖一点的可能接受勉强凑合,叛逆一点的我行我素,但结局往往不尽如人意。我们国家的离婚率自03年以来,连续10多年,年年创新高,而且大有继续攀升的势头,到2014年已经每四对结婚就有一对离婚的地步了。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根本没有“早恋”这个词语。例如,在美国你跟他们提“早恋问题”,很可能认为你很奇怪。在美国的中学,甚至小学时代,美国的学生很多人有男女朋友,家长也鼓励男女朋友单独的交往,学校更加安排舞会或者“情人节大告白”之类的活动,鼓励男女学生约会。美国人认为约会可以让人学会怎样跟异性相处,怎样学会尊重、迁就、妥协和负责任,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事实上,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也不反对青少年恋爱。

而纵观古今,中国五千年历史,也不曾出现“早恋”一词,它是一个诞生于当代中国内地的特有词汇。

所以,此时我们是否应该停下脚步来思考思考“早恋”真的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吗?

如果是,全球那么多国家都没有出现,过去几千年也没有出现,而偏偏出现在此时此刻的“中国”?会不会是它本身不存在,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早恋”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我认为它实际上是一个来自青春期孩子内心的深处的“求助信号”——它的本意是在对父母,老师以及整个社会说:我长大了,但是我的困惑也多了,常常会莫名的感到无聊,空虚,冲动和烦恼,总想找个知心的人来倾诉,作为过来人的你们能给我一些建议吗?我现在很想去了解跟我每天相处却又很陌生的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却又感到恐惧和害羞,我该怎么办?我现在常常会憧憬,甚至想去体验成年以后美好幸福的两人世界,这是对的吗?我该如何应对这种冲动?……

但是,我们给予的反馈是什么呢?

学校告诉他们:千万别不能早恋,早恋=不务正业,不珍惜教育机会,没有理想,自毁前程,一旦发现,将给予警告,通报,处分。

社会媒体告诉他们:学生早恋自杀越来越多,警惕极端行为“弥漫”。

商家告诉他们:解决早恋问题应赶早,XXX专家助你彻底解决烦恼!

经过老师的劝告他们努力克服了,见过媒体的宣传他们警觉了,经过专家的疏导,他们似乎找到了克服真经了,可怎么还是不能克制自己的那些莫名的冲动呢?于是再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的,然而得到的不是“讳莫如深”的态度,就是“老师,专家说……”。

于是,求助的希望便彻底破灭,怎么办?只有靠自己了……

所以,自控力和意志力坚强的,对自己采取“暴力”措施,强行镇压,试图将其扼杀于内心深处;胆小一点的,碍于各种社会、父母的压力,不敢采取行动,强忍住这股冲动;胆大的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试法,于是出现了我们眼中的“叛逆”学生……

看到了吗?当他们发出这样的求助信号时,我们整个社会一边是一片好心想要帮助孩子们“脱离苦海”,一边却在合力将他们一步一步逼到了阴暗的角落里,让他们孤独的面对。对于心智并不成熟的他们,做出许多傻事,导致不可收拾的场面自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我们的逻辑是:学生过早谈恋爱对身心健康不利,有碍于学业,影响前途,所以,要斩断或者至少抑制恋爱的动机。

这就等于在一个口渴难耐之人面前放一碗水,然后告诉他你不能喝。一旦发现他有喝水的动机,我们就将此人列为“有问题”,然后立马请来一堆人将他看得紧紧的,坚决不让他碰这碗水。

他有喝水的动机和行为是在释放一个信号:我口渴,我希望我的口渴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此时,正常的逻辑应该是:你可以喝,但是你要清楚,你现在一口气将它喝完,将不再有水,后面日子难过。要想以后也有足够的水喝,你现在不能留恋眼前这碗水,应该去寻找你自己的水源。并且指点他如何才能找到?这一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该如何克服?

所以,我们都走错路了,我们一开始就将一个“求救信号”误解为一种“不良行为”,并且乐此不疲的致力于消除这种“不良行为”,殊不知这是在无端制造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战争,并且代代“传承”,而真正的问题从来就没有得到解决。

而父母在其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幸而,总有一些父母仍然保持着头脑的清醒,没有将孩子卷入这场无端的战争中。因此,这个时候明智的父母应该做三件事:

1、放弃“早恋”是“问题”的念头。

对于所谓的“早恋问题”,你如果要求青春期独立意识已经很强烈的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就等于是在向他宣战,这只是徒增亲子之间的各种沟通的障碍、对立,不断制造问题罢了,而非解决问题。

但是,当你不再煞有介事的把青春期孩子的萌动当成是一个问题时,不光意味着你与孩子之间心理上的敌对和“战争”立即消失,更重要的是,他很可能已经把你当成了自己的朋友了。因为向长者、智者请教解决疑惑是每个人最本能的冲动,在整个社会环境对“早恋”都围追堵截的黑色氛围中居然有一个这样理解自己的长者出现,我想他是很欣慰的。即使这个长者真的给不出很高明的指导,至少他对你如此体谅和包容是心存感激的。

我们成年人只要想想当年自己的心情就可以轻松体会这一点:父母越是要求,“叛逆”的心理就越强,即使我们心里知道父母是对的,所以最好的情况也就是迫于权威但不会心理上认可,重则直接跟父母对抗;但是当父母把自己当成人看待和尊重,自己的一切决定父母只是以一个参谋的角色出现时,反倒是很多事情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了。

实际上,当你对孩子说“不要”时,潜台词就是“孩子啊,你无能,不成熟,所以需要我帮你做决定”,这本质上不是在提供帮助,而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而“自我成长”在这个时期是每个孩子最急切的渴望,但这样的机会却被一次次无情的夺走,此时没有为自己的这个基本权力去抗争,反倒是不正常的。所以,作为父母的如果看到自己青春期的孩子,什么事情都还是乖乖听父母话的,应该提高警觉,感到危险才是。

2、抓住这个敏感时期,训练孩子“恋爱”的能力。

我们成人尚且做不到灭人欲,更何况于孩子。在这种既不能让孩子完全忽略青春萌动,又不能让它肆意妄为的情况下,唯一可靠的途径是“训练”他接受和面对的能力而非逃避。

此时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对两性关系本质的认知,需要有一个正向,值得模仿学习的榜样鞭策自己不断修正调整错误的两性观念,需要对两性关系中可能会面临的各种陷阱,障碍有深入的了解,以及当如何应对。

所以,当学校教育在这一块严重缺失的情况下,父母更是不能再避而不谈。应该给予与异性相处、相互合作的机会,并加以引导,以训练他们两性关系的处理能力。男孩子在与女孩子一起做事的过程中会不断的修正自己的“男人形象”,会逐渐知道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担当的、受女孩子欢迎的男子汉;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逐渐体悟到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维系好与男生的关系,配合他们把事情做到圆满周到。如此他们之间对异性的强烈好奇才会得到才可能得到疏解,也会因此而变得成熟。

其次,对于青春期的各种莫名的情感可以通过高强的做事来疏散。这些情感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疏散,很可能会做些莫名奇妙的事情。轻则跟同学关系闹矛盾,重则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有自杀念头。

可以引导孩子经常去参加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超强耐力,充足体力的事情来转移这些负面能量。我记得自己在这个特殊时期产生这样的心理时,没人指导,但是也没出什么问题,很顺利就度过了。现在回想起来,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生活在农村,只要学校一放假,一定是在家里务农,活儿最重的时候扛着锄头,头顶烈日,在地里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的劳作,对自己就是一种高强度、高效率、高耐力的集中训练,那时哪里还有时间顾得上这些心思,只是一个劲儿的想一定要跳出农门啊,现在想来心中暗自庆幸。可见,这些莫名心思很大程度上跟身体上的“闲”有莫大关系。所以可以鼓励和协助孩子去做类似的事情来消除它的影响,比如习武,远足或自行车长途旅行等。孩子长期在这样的训练中度过,意志力,耐力,自控能力,做事能力,判断力等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那些莫名的东西也将不攻自破。

3、帮助孩子树立婚姻的榜样

我们中国人在教育方面最伟大的见解莫过于“身教大于言教”了,说它伟大并不是说它有多高明,能化腐朽为神奇,而是说它不是老师们的特权,而是无处不在,兼容并包:父母、同学、老师、社会集体的行为,高尚的、低贱的行为,善良的、邪恶的行为,节俭的、贪婪的行为,智慧的、无知的行为……无时不刻在身教于孩子。

所以,“身教大于言教”中“大”的真正含义是:好的“身教”的教育效果“大”过好的“言教”的效果,同时坏的“身教”的摧毁力也远胜于坏的“言教”的摧毁力。而我们常常只愿意关注它正的一面,对负的一面视而不见。结果,事情的发展往往被忽略的负的这一面所主导。

在对两性关系最敏感的这个特殊时期,最能给他们提供模仿对象和示范作用的莫过于父母。此时,就算父母对此避而不谈,但是这种“避而不谈”的“身教”同样会深深渗透到孩子身上,因为只有父母才是他们最近最方便,也是最容易模仿的学习对象。

所以父母给的是正面的示范,孩子学到的就是正向的;父母如果拼命打压,视之为洪水猛兽,孩子也会照单全收。你很容易观察到身边很多家庭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婚姻模式几乎是一模一样,父母好,子女也好,父母糟糕,孩子也跟着糟糕,道理就在这里。

看清了这一点就很清晰怎样帮助孩子了。如果父母对自己的婚恋关系很满意、自信,足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则只要保持好跟孩子之间的顺畅沟通,及时协助孩子修正错误的一些观念和行为就好了;如果父母自己认为不足以成为孩子的榜样,那么此时不仅要警惕“言教”的冲动,更要该警惕孩子无意识将自己的婚恋模式内化到他身上。

这时候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并不是坏事,你这样做了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你学我没出息,你必须超越我才会更幸福,是在鼓励他积极上进。这一点,很多农村的父母就很有智慧。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就是:我知道自己除了在物质上能给孩子提供帮助之外,其他的都无力去主导和干涉,所以除了物资的支持,其他概不为之操心,孩子就只能靠他自己去闯了,结果往往给了孩子很多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反而成就了孩子的独立、自我负责、成熟稳重等素养。

另外,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还有一层含义:关上了“不要学”我这道门,也意味着为孩子开启了无数道学习模仿学他人的门。所以,此时父母只要用心发现,将那些负面的,将孩子拖向堕落的门关上,留下那些正面的,值得学习模仿的榜样去引导孩子,孩子终究会发现并且感谢父母的用心,也会将这种大智慧学到自己身上代代相传。

不知那些还在为孩子“早恋问题”积极奔走的父母们,是否已醒?有时候带着“不解决”的心态去“解决问题”也是一种智慧!

来源 | 公众号“一点清心”

相关阅读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2558.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