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情绪体验是人积极行为的动力,也是进步和学习的动力。因此对待越来越多早恋现象,家长、老师如何才能在不伤害孩子感情前提下正确引导呢?听陶新华博士为您支招。
△陶新华老师讲述如何对待孩子早恋现象
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过渡期和加速期。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青春期到青年早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处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不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与此同时,生理上的快速发展与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滞后给他们带来很多困惑,以致出现很多问题。其中,异性交往和性困惑对他们来说是最不知所措、最迷惘,又是最好奇、最有诱惑的。
分析
人类的异性交往是心理发展的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发展过程,到了青春期必然表现出来,这时是接受两性教育和积累经验的关键时期,需要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健康、科学的引导和教育。
弗洛伊德认为在青春时,男女打破了原有的平静状态,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青春期男女交往有一个具体的发展过程,随着他们的交际圈由父母扩展到同伴群体,当进入性生理和心理发育成熟时,他们的交往偏好由疏远逐渐向相互吸引过渡。开始时,女孩更偏好与女孩一起游戏,男孩也同样偏好与同性游戏,他们在寻求同性认同,确认自己的性别与同伴是一致的,这是两性的“疏远期”。
17—19岁是接近异性的狂热期,他们努力引起异性的关注,努力创造机会与自己喜欢的异性接近。那些大方开朗的青少年大胆向对方表露自己的情感或者故意与对方发生各种争执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关心。
之后逐渐发展到成熟期。随着自身发展和经验积累,青少年心理发展不断变化,少男少女所倾慕的对象也会不断发生改变。由于青少年发展的不成熟,自我意识过强,审美和价值标准不稳定,情绪焦虑等原因,造成这一时期的男女青少年困惑较多这一普遍的心理现象。
很多教师和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相互爱慕的感情很担心,认为这种感情是不恰当的行为,认为“早恋”对孩子的学习百害而无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早恋”不是恋爱,只是少男少女表达喜欢的一种正常情感反应,这个时期是异性交往和恋爱婚姻教育的关键期,教师和父母都不应该错过这个时期。
青少年期发展的不稳定性,社会认知不足,情绪的易波动性,家长和教师担心“早恋”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精力导致学生成绩下滑,这些是我们要面对的实际情况。
为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健康成长,父母和教师要理解他们在正常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青少年内心有了很多想法,以往的同伴群体交往已不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他们渴望亲密关系,渴望将自己的秘密与亲密的人分享。通过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持,能更好地建立“自我同一性”。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待早恋现象
1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先天的三种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当这三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人们会得到幸福感并发挥人的潜能。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在恋爱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虽然青少年之间的感情是不稳定、不成熟的,但是这种亲密关系能激发他们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更具开放性,激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与动力。
2
“镜像自我”理论
“镜像自我”理论认为“我”是与“他人”面对面的产物,他人好像一面镜子,我的自我意识来源于他人怎么看的我。可见,镜像自我就是他人对自己作评价与判断时形成的自我概念。
正如库利所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可以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人面前的形象。青少年时期也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尤为重视自己在异性心中的形象,在男女相处过程中,他们不仅看到自己心中的我,也能看到别人眼中的我,男孩唯有从女孩的眼里才能读出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女孩也只有同男孩交流才能知道社会对自己的要求。恋爱中的少男少女能够相互欣赏,这种欣赏更能强化青少年自我概念中积极的品质。
3
是人生的一项阶段性发展任务
学生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和性别认同是人生的一项阶段性发展任务。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只要学生的成绩好,其他事都可以不管不问。忽视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会人为地造成心理障碍,等到青年期想要进行异性交往时才发现有问题就晚了。
为了高考,一味地打击青少年情窦初开的心理反应,禁止他们的异性交往,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在两性相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验除父母以外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对青少年成年后的正式的恋爱关系建立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应对策略
针对青少年的恋爱,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粗暴阻止,那么当教师发现班上学生有恋爱迹象时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1
“早恋”不以结婚为目标,“早恋”不是恋爱,“早恋”只是对异性表达爱慕的正常的情感反应。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相互喜欢,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表现,很多教师谈“早恋”而色变,是对青少年的误会,不了解情感发育的心理历程。很多教师看到班上学生相互喜欢,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也会含沙射影地批评,这样必然增加学生的压力,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
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自尊心强,又很敏感,很在乎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教师措辞不当很容易造成相反效果。对一些相对内向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某些过激语言容易使他们对号入座;而对那些外向的学生,则更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
心理学上有一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情感反而会更坚定,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所以当发现学生“早恋”时教师不必如临大敌,过度紧张,应给学生以适当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学生合理适度地与异性交往。
2
对中小学生而言,学业是主要任务,身心发展同样也是重要任务。教师要利用好青少年这一时期情感发展的特点,提高异性学生的交往品质。
当一名学生喜欢另一名异性时,他们更敏感,会很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这是很好的教育引导时机。教导学生要想受到异性青睐,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男孩要成为有责任心的男人,女孩要成为善良独立的女人,这样才能为一段感情提供坚实的基础。
3
青少年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左右,陷入混乱,因此遵守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重要。虽然“早恋”不是真正的恋爱,但是他们投入了很多真实的感情,也可能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
一旦关系遭到破坏,教师要教会他们妥善地处理矛盾、冲突和分手。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因为这些问题处理不当而受到伤害。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处理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把握好行为分寸,养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以免学生因感情受挫从此一蹶不振。
4
青春期异性交往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以及从父母那里得到积极反馈和支持,有利于学生成长为一个自信、自尊、独立、自强的男性或女性。青少年对异性有兴趣,有交往的冲动,这是给青少年进行性知识性健康教育的好时机,利用有关课程或主题班会课开展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过早的性生活不仅对学生的学业产生不良影响,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也不利,尤其是对女孩的伤害更是不可估量。所以教师不妨提早对学生做好性知识的传播,做好预防工作。
节选自《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
陶新华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大夏精品
京东、当当、亚马逊均有售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4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