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平台的用户中超过八成游戏时长下降、因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的中90.5%在登录环节即被纳入防沉迷、每天1784万个未成年因登录时长“超标”被“踢”下线…游戏近日介绍了防沉迷措施多项最新数据。在国家相关部门规定越发清晰、企业不断推进相应举措的背景下,游戏防沉迷最新进程是什么、还面临哪些难点、家长学校该如何发力以更好促进未成年人成长?
根据国家署印发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以下简称要求,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需使用有效身份证信息进行游戏注册,对于实名的未成年人,平时每戏时间不能超过1.5个小时。
据介绍,早在2017年,就打造了简单易用的工具成长守护平台,该平台可对孩子游戏时间和游戏消费的提醒、查询和设置,并在、直接搜索使用,实现一站式。“这是公司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高级副马晓轶说道。
目前该平台已经上线4周年,服务用户超过3000万,绑定平台的用户中82%游戏时长下降。2019年推出“家长关爱平台”米哈游推出“成长关爱平台”也为家长孩子的游戏行为助力。
到2019年年底,已落实全部实名信息注册准入制,并与公安数据平台验证,杜撰虚假身份证号将无法通过注册。目前详细的限制措施已在超过210款游戏中落地,近一个月每天有1784万未成年帐号因登录时长超1.5小时被强制“踢”下线。
2020年,在全球游戏行业中率先升级“人脸识别”策略,在对实名未成年人进行严格的”限玩、限充、宵禁“基础上,针对“孩子冒用家长信息绕过游戏防沉迷限制”的问题,对实名为成年人,但疑似未成年人在使用的帐号加强甄别,其中拒绝或未通过人脸识别验证的用户,登录环节将直接被纳入防沉迷,支付环节则无法继续充值。
截至2月24日,针对疑似未成年用户的人脸识别验证已应用于旗下超过100款移动游戏产品,近一个月内平均每天有724万个帐号在登录环节,6万个帐号在支付环节触发人脸识别验证。其中因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登录环节有约90.5%的帐号被纳入防沉迷,支付环节80.0%被拦截了充值行为。
在一系列措施,甚至是人脸识别这样前沿技术的“加持”下,防沉迷效果显著,但未成年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比如人脸识别技术受到不少争议,对于游戏中数量更庞大的成年用户群体,个人隐私成为了许多人担心的问题。
技术并非万能药。在许多案例中,人脸识别措施上线之后,有的家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孩子“忽悠”帮助通过验证,或者直接与孩子共用手机和游戏帐号,这成为防沉迷工作中的难点。专家认为,游戏防沉迷不应也不能只期待依靠技术来解决,在相关部门规定越来越清晰、企业不断上线各种新措施的背景下,家庭、学校等社会各方都应该参与进来,共同呵护未成年人的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曾做过一次大型家庭教育调查,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最需要的是“温暖的家”有温暖的家,孩子就不容易沉迷网络。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介绍:“通过大数据调研,发现亲子关系每增加10%,孩子的校园归属感可以增加约8%,网络成瘾问题可以降低约7%。”
“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紧密联动。”全国、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认为,父母的网络素养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培养至关重要。“应当将家庭纳入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首先让父母懂网,学习如何在网络问题上与孩子建立开放友好的沟通。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协商建立网络使用规则,约定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长,帮助孩子培养自我控制、自我的能力。”朱永新说道。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7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