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趣到志趣:孩子的兴趣培养不能离开家长和老师的帮忙

从小立志当科学家的孩子不少,可真正成为科学家的却没几个。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了某种兴趣不肯定就可以坚持下来。一种喜好的培养往往是长期的磨炼的结果,除去孩子自己以外,老师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应起到一个监察、督促和诱导的用途。良驹若不驯服就会变成野马,好苗如不修整便横生枝叉。可见,老师和家长的用途也是不可少的。

从兴趣到志趣:孩子的兴趣培养不能离开家长和老师的帮忙

相信非常多家长都有过如此的发现,孩子开学不久便巴不得快快放假,可真放假没多长时间,孩子又巴不得快开学。这正是由于长期的念书生涯使孩子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念书,不论什么书,只须有书读,心中就会安逸很多。假如孩子没长期的学习生活,如此的兴趣就不会培养。

兴趣、乐趣、志趣是兴趣进步的三都曲。从兴趣到乐趣是一个重要期,从乐趣到志趣也是一个重要期。在重要期里,老师、家长的督促,孩子自己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对某种事物的着迷一直从不着迷开始的。例如弹钢琴,儿童时期的练习可能是带有强制性的,就是有音乐天才的儿童也不会刚开始就那样自觉地练习,但长期练习的结果会使他对钢琴产生愈加浓厚的兴趣,没老师、家长的努力,过于任性和没长性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浅尝辄止的人,是永远也培养不出真正浓厚兴趣的。

一般来讲,在学习期间,每一个同学都期望老师可以关心和看重自己,但并不期望老师“管”自己。但假如老师一点也不管,让同学们放纵自流,这事实上对同学们的成长和进步是不利的。有一个高中生,他的语文成绩并不突出,但却比较喜欢文学。语文老师发现了他的这一特征,便有意识地培养他这方面的兴趣喜好,常常在课堂上提问他。开始时他非常烦,把老师的这种关心看成是变相管教,后来,他慢慢感觉老师的督促、表彰对他是一种帮和鼓励,他对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浓厚的文学功底为他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事例来看,这位同学的文学素养不可以不说受益于老师的鼓励、督促和诱导。

玉不琢,不成器。对事物粗浅的兴趣往往不经过锤练,诱导和深化,就不可能转化为对事物的迷恋。就像一株小树,不经过修整、剪枝,如何能长成参天大树呢?家长和老师就是园丁,没园丁的“修整”、“剪枝”和“浇灌”,孩子是长不成“一株参天大树”的。

延伸阅读:

怎么样不同对待孩子的“物质兴趣”与“精神兴趣”?

兴趣、情绪、意志让孩子容易成功

从偶发兴趣到终生事业:爸妈应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与兴趣?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8634.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