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镜子》: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你所谓的“爱死孩子”,只不过“害死了孩子”,给当今家庭教育…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镜子》,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家长们也被要求参加6天的家长课堂。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国内实用心理学泰斗张国维博士曾说过同样的话: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通常会有一个问题家庭。

“没有一个家长不爱孩子,但因为爱的理念扭曲、爱的能力缺乏、爱的方式错误,硬生生把爱变成伤害。”

特别奉献纪录片《镜子》第1-3集↓↓↓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1、张钊|17岁,辍学,早恋

面对教育机构的人,张钊以为是被送去给杨永信那样的人做电击,拼命挣扎,还对父母破口大骂。为什么辍学?父母说,都是因为早恋。培训老师说,这不是根本原因。他们摇头:他在骗你们。

在镜头下,张钊说出了不为爸妈所知的世界。

我爸跟我妈在一起,除了吵架就是吵架,我爸跟我在一起,就是看电视。

他们总是说我不敢,我其实把他们认为我不敢的事情都做了。

我跟我妈说在学校很压抑,她说:那么多人怎么都没事?

“他们不可能改变的,我已经放弃了对爸妈改变的希望,如果还要放弃女朋友,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动机,父母如果不能看到这一点,亲子关系就会出现大问题。当孩子说出那番话的时候,张钊父亲眼睛红了。是啊,以前怎么都不知道孩子心里的想法跟感受呢?

在这部纪录片里,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内心的感受,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

另一个孩子的情况也相似,家明——

2、家明|16岁,辍学,沉迷游戏

家明的父亲是位企业高管,穷小孩出身,他相信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有好的出路,因为自己就是这样一路奋斗过来的,对孩子寄以厚望。

他认为孩子有理想是好的,但是孩子追求“自由”(做流浪歌手、背包客)这理想不对,需要纠偏!

最后孩子家明的一番话,实在让他意想不到:

我考试前他们都说“好好考,考完你想干什么干什么”。但每次考试完,他们又说“等我们有时间了带你一起出去玩”。他们就像逗小孩一样,说话不算话。

他们永远都觉得我不行。我恨他们,我伤害自己就是要向他们证明,我有勇气,我可以做到!

永远都是他们说了算,买衣服鞋子都是他们买,什么都要听他们的,我有时候说都没说完,他们就直接拒绝!

我喜欢猫狗,买回来他们就丢了;我小时候买很多东西,他们都直接丢了。

他们根本不相信我,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么做!

孩子自身就具备向上的潜质。这是一种生命力,如同植物趋向阳光,万物需要空气和水。当孩子的生命力得不到释放和引导,就会走向两个方向,攻击别人或攻击自己。家明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用伤害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其次,情绪是人最真实的心灵窗口,当孩子出现烦躁、沮丧、挫败等情绪时,其实是在传递一个信息:我感觉自己不被认可、没有价值!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什么样的父母便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泽清——

3、泽清|12岁,辍学

泽清沉迷于网上军棋,面对母亲的关心,竟然骂她“贱”,甚至动手、动刀。并且爸爸一直躺在那里没有制止。

母亲在描述时,泪如雨下。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本应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变得如此颓废和疯狂?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孩子竟然对最爱他的母亲,拿起了刀子?

在节目里,泽清有些沉重地说:“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在他眼里“我妈脾气暴躁,讲到最后都是她对。我爸在一边躺着,受不了了,就会使用暴力”。冷漠、暴力、互相埋怨,就是这个家庭的标签。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与其说是探讨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说这部纪录片教会了双方如何去和解。

就像孩子们在培训结束时,为父母朗诵的诗:“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将用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1808.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