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共识,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究其实质,相当一部分与家庭教育有关。
例如:过高的期望,盲目地攀比,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引发了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并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和抑郁情绪;比如,一位来访者回顾自己以往的重要考试,每次考试之前就会考试紧张焦虑,夜不能寐,严重时,伴有躯体症状,经过长程咨询后了解到,这位来访者小时候就是全家的希望,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1年-05-09
每一次考试对她来说都是一次承受负面情绪风暴的经历,因为她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如果考不好她就要承受巨大的内疚,而考好就意味着要不断的给自己施压,她的童年没有玩耍的回忆,没有竹蜻蜓,没有洋娃娃,有的只是不断的埋头做作业,拼尽全力的考完这一场,胆战心惊的迎接下一场考试;还有的现象是过分的溺爱导致孩子依赖性大,辨析力弱,容易形成自我中心,难以接受意见和批评;
比如,有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只能听好话,不能接受老师对他的批评,样样都要拿第一,甚至后来考数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同学比他先考好,就冲过去,把那个孩子的试卷给撕了相反,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以让孩子相对稳定的渡过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家庭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社会学研究指出家庭是一个互动的系统,由夫妻组成的二人关系开始,等到子女出生后就转变成三角关系或多重关系,虽然每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他们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他们常有一些看不到却能感觉到的联系,形成一个家庭网络。心理学指出,在父母与子女不断的互动过程中,父母的信念、情绪、行为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近年来教育方面问题特别多,一向被认为希望所系的学校教育遭遇到严厉的批评。学校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素质良秀不齐,有的入学前养成良好习惯,接受过学前教育;有的由于入学前的文化环境贫乏,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建立,加上适应学校生活能力不足;有的入学前已经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既没有良好品格又缺乏读书兴趣,不遵守校规。
对于这些学生单靠学校教育是很难发生效用的,他们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要想改变首先必须消除家庭中的一些不利因素。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间教室,如果父母在教育子女的知识、技巧与方法上有所进步,亲子间互动品质就能提高,对孩子的学习也能产生长远影响,同时也可促进父母和孩子的自我成长,研究表明,父母多半会重复他们孩子时代所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这是一种心理代际遗传,因此,如果心理发育良好的父母,就会有心理健康的孩子,这些心理健康的子女,将来又会成为心理功能良好的父母。
家庭是为孩子获得最初安全感的场所
出生的婴儿必须依赖外界的保护,如果饿了得不到吃的东西是非常可怕的。两岁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大便被抽水马桶冲走,四岁的孩子看到卧室窗户上摇晃的影子,或者东西打碎了,会动的东西不动了,都会觉得不安。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不能信任别人就难以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社会化的过程就会受到阻碍。同时因为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他们不能自由自在的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情绪和智能的发展也会受阻。
比如,心理学有一个经典实验,爸爸带一个5-6个月大的婴儿来到公园,爸爸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把宝宝抱在草坪上玩。然后,爸爸假装看报纸,宝宝开始会在爸爸的脚边爬着玩,然后抬头看爸爸,如果爸爸拿下报纸,和宝宝对视,宝宝就会爬的远一点,如果每次宝宝看爸爸,爸爸都和宝宝对视,那宝宝爬的圈就会越来越大,如果爸爸不和宝宝对视,宝宝的圈会越爬越小,这个实验说明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要感到足够的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我们才能离开自己的父母、才能远渡重洋、才能踏上月球……
家庭是提供温暖、爱与接纳的场所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哈洛等人的研究发现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它对改变传统的育儿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
"粘人"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是这恰恰说明他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亲人的依恋。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这说明了人类并不只是靠营养就够,没有爱是不行的,孩子需要被爱,需要被接纳,这样他们才有安全感和价值感。父母对子女表达爱,既能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也能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家庭是提供鼓励和支持的场所
在上面恒河猴实验研究中还发现,如果笼子中的猴子采用任何方法都无法逃避,电击数天后,它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不会躲避危险,面无表情,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
同样,孩子如果自幼被认定没有能力,只有惩罚而鼓励他,就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无论怎么样努力都不会成功,从而丧失追求成功的动机。
比如,中国很多父母,都会纠正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好像改掉了这些不好的地方,孩子就能完美一样,可是造成的结果是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是无能的,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有些孩子就会拿自己和更差的孩子比,向父母证明自己不是最差的,父母不明就里,还认为孩子为自己找理由,或者孩子无可救药了,只知道和差的比,相反,如果不论多么细微的成就都给予鼓励,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就会增加,也就会提高,他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和水一样。
心理学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请各位注意,夸的时候请具体说明孩子做了什么而夸,这样的孩子以后会增加能力和品质,如果笼统和概括的夸,孩子会搞不清楚真实的自己,或者明明觉得自己没有到这个程度却被过分夸大,可能会产生另外的问题,所以如何夸,什么时候夸都是一门学问哦。
家庭是给孩子提供学习机会的场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品质,家庭作为孩子最早且最为长久的生活环境,正式提供学习经验的重要场所,他为孩子提供了负责任的机会,让孩子自己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同时父母也为孩子提供了行为学习的楷模。
所以,现在很多家庭,只让孩子读书,其他事情一概不让孩子做,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剥削了孩子学习其他事物的能力,以及认识自我的能力,约瑟夫康德拉曾经说:“即使是小孩子的工作,也能够提供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发现自我,发现自身的现实”。
根据张春信教授(1998)”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的观点,家庭的教育与参与是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关键和前提。
所以,各位家长,如果您的孩子或者家庭给您带来了烦恼,那么不必感叹您之前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或者您自身的安全感和幸福度不够,因为心理咨询会帮助您和您的家庭获得成长,帮助您和您的家庭掌握专业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您的烦恼。
作者:乐天心理季蓓
文章来源: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排版:Survival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2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