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如何看待孩子网瘾,厌学的问题相信在当下是诸多父母头疼的,特别是今年两会有人大代表也提出建议,关闭网吧的说法,孩子网瘾,厌学究竟是谁的问题,是网吧还是自身还是父母还是学校的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看法,可以说各说其辞,都有他站住的道理,相信能够提出这个建议,也是接受也感受太多网瘾家庭的苦衷和无奈,记得在一次咨询中,遇到一位妈妈说,你们总是站着说话不害腰疼,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整日躲在网吧不出来,荒废了学业,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在乎,你会有何感想?相信能够说出这句话的妈妈,也是在无奈中发出的声音,是的,当妈妈每天奔跑于各个网吧找孩子,在为孩子担心的时候,其中的滋味和心情相信也是很少人能够理解的。
就像很多人在用一个例子在说,一把刀不能因为砍了人我们就要销毁,就说刀的不是,但如何才能够预防或是尽可能少危机孩子,真的需要大众重新思考,特别是当事父母和家庭,当然很多只是理论家的说辞也是能够理解的,从诸多是言辞中,支持的多是父母和商家还有玩家,作为父母持反对的相信很少,因为他们懂得其中的利害,究竟如何面对这个问题,也相信不是一个建议或谁说就可以的,只要有需求相信一定会存在,也不是政府能够赌注的,重要的是能够在自身做起,能够尽可能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能够自立自强,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这也不是立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解铃人还需要系铃人。
为什么有的孩子沉迷于网络、厌学,成为学校的问题学生?他们天生如此,还是环境造就?还是天生就让家长多操心,让老师管不起来?如果你还爱你的孩子就不要总是找外因,能够让自己静下心,从自身多挖掘问题,能够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孩子,究竟是孩子管不起来,还是我们管孩子的方式方法和态度有问题,的确是值得我们父母反思的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总是遭受父母和老师的督促,总是得到父母和老师没完没了的比较,稍有不如自己意的时候,就一遍又一遍的唠叨责备。没有哪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的,他是个有着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感知的情绪情感,人在社会上是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这样他才会有归宿感,有群体感,不孤单,不恐惧不被抛弃,一旦他在某些方面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同,他会很快沉迷于其中。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最好的忘记被抛弃感觉的介体就是网络,网络也是唾手而得的最方便最包容自己的介体。沉迷于网络的孩子是很可怜的,自己想做个好孩子,但又不知道怎么样有效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在家父母不理解自己,在学校也得不到尊重,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不爱学习,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知道好好学习父母会很开心,沉迷于网络的孩子都有个特点就是聪明,聪明的人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也有更高的认同和尊重的需求。在父母和老师过多指责和关注孩子的时候,孩子不选择上网,不去逃避学习,才真的是问题,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心平气和坐下来去孩子促膝相谈,听听孩子的心声呢?
对于那些沉迷于网络、厌学的孩子,网络能带给他们快乐,在学校学习却是痛苦的。孩子们也知道上网是不对的,但不上网,他又能在哪里得到心灵的一时安宁呢。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吗?是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对他们的认同。但对于我们所认同的网瘾孩子和厌学孩子,又有谁得到自己应得尊重了呢?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不可能与网络完全隔绝,关键是怎么样运用网络。当然重要的是我们父母也是已经过来人如何引导孩子上网,如何理由网络真的很重要,就像我们用刀削苹果一样,相信在孩子第一次用时,我们父母一定会有自己的方式让孩子注意,让孩子知道如何才会避免受伤,即使孩子不小心,相信在下一次孩子一定会知道该怎么样才不会再次伤害,而不是让父母一再的叮嘱,如果父母真的放心不下,一直在关注和唠叨,相信孩子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反对的,也是应该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不要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孩子,也不要总是人云亦云,当问题出现了,不要一味抱怨和指责,多在自身考虑,多在自身找问题,如果自己都无奈,就及时寻求专业的咨询机构帮助,不要因为所谓的原因而影响孩子的成长,作为父母你可以说无所谓,想自己什么样的风浪都经历过,但我们的孩子是无辜的,不要让自己的曾经让孩子承受,也不要自己想当然委屈孩子,给自己一个时间,换个角度去欣赏孩子,你一定会发现你喜欢也是自己心目中的孩子是那么阳光自信。
在诸多的咨询接待中,会认识和读懂太多的孩子,也能够理解作为父母那颗无奈的心,既然问题出现了,就不要回避,让我们敢于面对和接受自己,也要接受自己的孩子,能够心平气和坐下来,能够静下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相信你,一定会找回昔日的欢乐和开心,也相信你不会再次带着所谓的有色眼镜看孩子。
网瘾孩子,厌学—–孩子本没有如许的问题,让很多所谓的人士贴上所谓的标签,不是也是,不要让自己再带着问题的心情看孩子,学会欣赏孩子,学会享受生活,学会打理自己,用一颗平常的心理再去看孩子,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是最优秀的。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