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辅导及心理辅导的常用办法

小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就从家中的“中心”地位变成学生群体中的普通一员。在与老师和同学的接触中形成了人际关系,在形成过程中,一些自我意识和对他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结合自己多年在小学担任保育工作所接小学生从家里到学校,接触的人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老师和同学,在教授知识和相互协作中,会因魅力出众而倍受小学生的关注。

一般以为,小学生只有在11-12岁以后才有真正的逻辑思维,固然这一观点夸大了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但至少说明在缺乏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了生理发展的制约,小学生对老师或有特长的同学较轻易产生敬佩与模仿,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幼稚,脑发育的不完善,缺乏足够的教育时间,对事物的价值观尚未形成系统,爱憎观不能完全达到社会要求,因此,这种敬佩与模仿会变成盲目崇拜。

2021年-12-04 菲立思英语

实践也证实,很多教唆犯正是利用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唆青少年犯罪。

心理疏导的常用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建立和发展良好辅导关系的方法、观察和反映的方法、影响的方法。

(一)建立良好关系的方法

“良好的关系是辅导成功的一半。”辅导员应尽快让来访者建立对自己的信任和接纳,使随后的辅导工作能够在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中顺利完成,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关系本身的治疗功能。

1.初步建立关系

一般来说,学生鼓起勇气站在辅导老师面前时,总是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紧张、担忧和疑虑的,这时候,辅导老师的态度是否热情,语气是否温和,表情是否关切,是能否迅速化解学生的紧张,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所在。辅导员可以先和来访学生握手,亲切地叫其名字,给予热情的问候和简单的寒暄,然后再询问其来访目的。在会谈过程中,不妨将保密性原则、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自然地告诉学生,打消他的顾虑。另外,辅导室里温馨宁静的环境布置,辅导员自然放松的坐姿,也都能使来访者产生安全感。

2.深入关系的建立

研究表面,影响辅导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辅导者对来访者的态度特质,以及这些态度特质是否得到合适的表达。辅导员主要透过个人中心疗法中的平等、同感理解、真诚关怀和无条件接纳等态度及其具体的表达技术与来访者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1)平等。保持态度的态度是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的基础,也是充分表达其他态度的前提条件。保持平等的态度要求辅导老师不以专家、老师、长者自居,能意识到咨访双方都有接受和拒绝、反驳和批评、选择和放弃的权利和自由,以自己的平等心态和平等意识让来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格独立和表达自由,达到平等、轻松、无门槛的沟通。

(2)真诚。真诚需要辅导老师能够毫无保留、完全透明、发自内心地关心来访者,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真实面貌面对来访学生。真诚是促进信任和喜爱的最有效的态度。一方面,它能够促进咨访双方更自由、更开放的探索和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疏导老师的真诚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健康心态的榜样,能使来访学生自发地学习。

(3)同感。同感要求辅导老师设身处地地倾听来访者,不仅注意他所说的内容,而且去体会他的内心感受,充分地体察他的痛苦困扰。高水平的同感能够使来访学生迅速感到自己在心理辅导老师那里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有效地加深和推进辅导关系的深化和巩固。

要做到同感的关键,在于辅导员的立场,即辅导员是否能暂时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进入对方的自动框架系统,与来访者感同身受。因此,同感不同于单纯的理解,只需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经验对对方的话形成认识,达到了解就可以了,而是要学会“用当事人的眼睛和经验来看待和解释他所经历和面临的人和事。”

(4)无条件接纳。无条件接纳就是对来访者的宽容和积极关怀。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无条件的接纳是很重要的。只有接纳对方而不是批评,才能让来访者感到安全,愿意倾诉。无条件接纳要求辅导者能够超越个人价值观,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来访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和心理缺陷。当然,无条件接纳并不是让心理辅导老师明知道来访学生的毛病,却忽视或粉饰这种毛病,甚至把它解释为正常,强迫自己喜欢的这种毛病。辅导老师可以表现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厌恶或反感,但是这种表现是建立在师生都理解它的发生是有缘故的、相信学生能够在专家的协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改变和成长的信念上的。

简单的接纳方法通过信任的表情、肯定的手势、点头、语调和声调的变化或身体距离等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接纳主要体现在对来访者谈话内容的非批评态度和言语上。

(二)观察和反映的方法

1.观察

非语言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躯体行为如姿势、身体运动和动作,与声音有关的各种特征和能够观察到的生理反应等。这些非语言行为使说话者的言语信息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个性等更为充分、全面地显示在辅导过程中。非语言行为讯号,如不安的东张西望、眼皮频频跳动、眼神不敢正视对方、发抖等在心理辅导中往往有着特别的价值,辅导员要留神观察,以了解当事人是否有神经质以及羞愧、犹豫或紧张等情绪;是否出现言不由衷、刻意掩饰、内心存在阻力等特殊情况;是否能够成为我们判断对方的心理或行为问题的有效线索。例如,焦急的人,常会无休止地快速运动手足,坐立不安,双手也可能不断颤抖;一个行为退缩的人会始终将他自己的双手处于与身体紧密接触的部位,头部下垂;紧张或烦躁不安的人,往往会身体坐不稳,膝盖或脚尖有节奏地抖动,手指不停地转动手里的东西,相互摩擦、摆弄衣服、乱摸头发等。

2.同感表达。

同感还只是理解的第一步,辅导的效果还取决于同感的表达,即辅导老师要将自己获得的同感有效地传递给来访学生,才会让来访学生产生被理解的真实感受。高水平的同感反应能够全面地传达辅导老师经由同感而了解到的对方陈述的事实和观点、对方的感受和情绪,以及自己同感的程度,并能够积极关注对方的反馈信息,及时矫正自己的同感结果。

在同感表达中,情感反映是比较不容易把握好的一种技术。情感反映可以是语言中的反映,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反映,后者二者配合进行。在辅导过程中,来访者的诉说常常带着负性情绪,反映着内心的冲突,辅导员应该敏锐地觉察,并及时给予反应,以帮助来访学生真实、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应付方式中夹杂的错误的观念、对事实的扭曲感受和不合理的解释。

3.引导的方法

引导就是在倾听过程中,针对来访者的问题,给予具体化的、紧扣主要线索的询问。引导可以是直接的追问,也可以是使用开放式的提问暗示来访学生进一步表述下去,如“你觉得……”“据你所知……”等。

使用引导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必须顺着来访者的思路、针对来访者某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切忌随意打断来访者或者转换话题。

(2)引导的语句要清晰,语音语调要恰当,能让来访者自然接话。

(3)引导要酌情变化。在辅导员和来访者的关系没有确立前,应该避免使用引导技术;当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后,使用间接引导比较好;只有双方都比较了解、彼此信任的关系下,可使用直接引导技术。

(三)影响的方法

辅导的最终效果体现在辅导员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个人的生活经验及对当事人特有的理解来影响对方,促进对方在认知、行为上的改变,进而获得心理的健康。常用的影响对方的技术包括解释、指导、自我暴露、影响性总结等。

1.解释

解释是指辅导员在充分理解当事人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观点来说明当事人所述事件的意义,让对方能从新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问题。解释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当事人的困惑常常是因为他自己的解释方式和角度不利于当前问题的解决,于是辅导员通过当事人提供另一种角度和观点,帮助他们重新用建设性的方式来理解当前的问题,进而通过这种认识上的改变来带动其不良的情绪和应付方式的变化和成长。解释可以依据各种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理论。选择精神分析理论还是行为主义,认知学派还是人本主义为理论依据,这取决于辅导员本人的偏好,更取决于来访学生的问题性质和可能接受的程度。当然,解释也可以根据辅导者个人的经验、实践与观察得出。

2.指导

指导是辅导员告诉来访者采取什么行动,包括直接让来访者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指导被认为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技巧,它运用各种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帮助当事人改变自己。指导技巧繁多,这里仅介绍几种常用的指导技巧:言语的改变、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特殊的建议或指示等。

3.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的技术是指辅导员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地将自己的感觉、经验和行为与当事人分享,以增进当事人对自己问题的了解和获得自我改变的有益信息。自我暴露既可以增进当事人对辅导员心理上的认同感,又能发挥示范作用。

4.影响性总结

在每次会谈结束时,辅导员可以先总结一下本次会谈涉及到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家共同做了哪些探讨和交流的工作,获得了哪些重要的、新的观点等,这就是影响性总结。影响性总结有助于此次会谈的情况有更为清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当事人抓住会谈要点,加深其在会谈中所学到的东西的印象。比如可以问对方:“让我们回头看一下,这次会谈我们主要谈到了哪些问题,你觉得你比较有收获的是哪些方面?”通过这样的总结,有助于当事人清楚自己的变化和行动方面。

现在在学校就读的小学生一般都是一些独苗苗,由于他们在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十分娇惯,致使从小就养成了一些不十分健康的心理,加强小学生心理疏导这是摆在每所学校、每位老师面前的一个十分棘手而又崭新的课题。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2298.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