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闭症(autism)也称自闭症,是起病于宝宝时期的一种严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出三大症状:社交障碍、交流障碍、刻板行为及兴趣(钟南,张茜,2008)。近年来欧美学者倾向于称之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 disorders, ASDs),除自闭症外,还包括不典型自闭症、Asperger综合征、Rett综合征、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和其他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等(邬方彦,周文浩,徐秀,2008)。有些患者在6-2四月就表现出自闭症症状(non-regressiveautism),但也有患者前期发育正常,在2-3岁时出现退行性变化,语言和社交技术丧失(regressiveASD或Late-OnsetAutism)(Ashwood et al., 2011; Finegold et al., 2002; Landa Garrett-Mayer,2006)。北京大兴区心康医院精神科张月恒
自闭症的病因到今天尚不了解,一般都觉得,自闭症是一种多原因疾病。现在已明确的伴有自闭症表型的单基因遗传病有脆性X综合征、Rett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症等,致病基因均与自闭症有关(邬方彦等,2008;钟南,张茜,2008)。分子遗传学研究也已经发现,自闭症与X染色体脆性部位异常或X染色体上大脑表达基因异常有关;甚至有研究者通过比较已发表的研究,确定了154个不一样的自闭症易感基因,其中42%在不一样自闭症个体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同时也确定了334个与这些自闭症基因相互用途的基因,其中87%在不一样自闭症患者受到明显不一样的调节 (Hughes, J. R. 2009; Wall et al., 2009),表明自闭症有肯定的遗传基础。同时,自闭症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异常、营养缺少、重金属代谢异常(尤其是汞异常积累)、出生顺序,出生时爸爸妈妈年龄,爸爸妈妈疾病等有关,总之,几乎任何可以想象的理由都有人提出过(Hughes,J. R. 2009; Kidd, 2002; Rutter, 2005)。在1980年以前,自闭症一直被觉得是一种罕见病,现在虽然各国患病率的报道不一,但总体患病率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地呈上升趋势,提醒后天环境的原因大于遗传原因。国内自闭症时尚病学调查较少,发病率一般较低,但也在不断上升(樊越波,揭晓锋,邹小兵,2008)。
偏食和挑食也是自闭症的容易见到表现(寿小婧,张嵘,2010),患者对多种食物不耐受,并且需要补充多种维生素、必需脂肪酸、矿物质等。限制饮食如无酪蛋白、麸质的饮食,也可以改变自闭症的症状(Kidd,2002),提醒自闭症患者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有肯定的缺点。还有研究发现,尽管不可以确认胃肠病是不是为自闭症病因,患者往往会随着胃肠病,可能进一步加剧代谢问题(Levyet al., 2007)。
胃肠道生理和饮食的改变会干扰肠道微生物。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尤其是具备退行性的自闭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为肠道细菌易位,厌氧的梭状芽孢杆菌类型和数目明显增多(Finegold,et al., 2002; Parracho, Bingham, Gibson, McCartney, 2005; Song, Liu, Finegold, 2004),且多为这种类型微生物中的病原菌,如艰难梭状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tetani等,不只可引起胃肠道功能失调,还能释放毒素。因为这些菌产芽孢,非常难彻底清除(Finegoldet al., 2002; Parracho et al., 2005)。有学者觉得自闭症可能是因为长期亚急性C.tetani感染所致,胃肠道感染C.tetani后释放的神经毒素通过迷走神经传入CNS,水解突触囊泡的小突触泡蛋白,抑制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引起了自闭症的各种行为表现,而抗肠道梭菌的治疗可减轻自闭症的症状(Bolte,1998)。最新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一种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丙酸,可引起大鼠患自闭症(Shultzet al., 2008)。另外,口服万古霉素可以减轻自闭症的症状,但停止采用时症状又会复发(Whelan,2000)。这些发现都提醒了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尤其是梭状芽孢杆菌类。到底是肠道微生物引起了自闭症还是自闭症引起了肠道菌群的改变一直是大家争议的问题。而益生菌可以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抑制梭状芽孢杆菌的成长,降低有害菌产生的有毒物质,并在临床上已经作为治疗C.difficile的替代方法之一(Bauer van Dissel, 2009; Kaur et al., 2009)。因此,自闭症患者的肠道内其它微生物、尤其是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随着着症状的变化更值得关注。
自闭症与免疫有关。
研究表明,自闭症与患者自己免疫有关(Licinio,Alvarado, Wong, 2002),免疫失调可能是自闭症的要紧原因之一。自闭症患者往往存在神经炎症,脑和脑脊液中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上升;存在外周炎症,除去易对食物产生过敏反应,自闭症患者血浆中的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上升,而抗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减少,虽然不一样研究中数目增加的促炎症细胞因子类型有差别,但大多数研究都觉得自闭症患者存在外周炎症(Careaga,van de Water, Ashwood, 2010)。如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血浆IL-1β、IL-6、IL-14P40等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发婴幼儿教育童,尤其是其中具备退行性的自闭症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上升可能与自闭症的某些异常行为的增加有关(Ashwoodet al., 2011)。除此以外,自闭症患者的固有免疫系统好像也发生了变化,如肠道黏膜免疫的过度激活(Careagaet al., 2010; Kidd, 2002)。因此,针对免疫系统改变可能是治疗自闭症的一条好渠道,但是免疫失调与自闭症的有关性还要进一步的研究。有趣的是,一项研究从时尚病学证据,发病率变化、性别比、城乡分布、免疫改变、分子和遗传因子等等方面,对自闭症与哮喘进行了比较,觉得自闭症也可以归于卫生假说。自闭症可能同哮喘一样,是因为微生物环境的改变,引起个体免疫系统改变所致,而改变了的免疫系统对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能是自闭症的病因(Becker,2007)。这项发现提醒自闭症患者的免疫改变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有关。
此外,自闭症患者的神经系统也发生了改变,大脑地区间的协同用途异常(Hughes,J. R. 2009), CNS 5-HT水平减少,而血浆和血小板5-HT水平升高(焦公凯,2004;穆朝娟,王延祜,2003)。BDNF在自闭症中也发生了改变,一方面,BDNF在大脑皮层神经元内的局限性分布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发育,可能引起自闭症患者的行为异常;另一方面,BDNF在发育期大脑皮层的低水平表达,可能造成自闭症儿童发育迟缓及行为学障碍(王月华,2008)。此外,还有研究觉得,GABA系统可能与自闭症也有肯定的关系(Chaoet al., 2010)。
自闭症的治疗办法有非常多种,但大体上治疗进程比较缓慢,且自闭症越早治疗成效越好(李雪荣,2004; Kidd, 2002),可能与幼年时期神经系统发育和损伤的不可逆性有关。自闭症患者体内的生理生化改变可能独立发生,也可由其它系统的改变引发,针对这些病变(包括消化吸收问题、肠道菌群紊乱、免疫失调及神经生化改变),结合上文中提到的益生菌对这些症状的治疗用途,大家推断益生菌对自闭症患者(尤其是退行性的自闭症患者),具备肯定的治疗用途。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