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脑科学告诉你原因和解决办法!
原创 张锦涛 王梓良 光明社教育家
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游戏成瘾现象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成瘾行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数量已达1.78亿,而其中绝大多数都为中小学生。在这部分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有少量的个体长时间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成为网络游戏成瘾者。近年来,短视频迅速崛起,与网络游戏一起成为青少年娱乐休闲生活的“心头好”。
网络游戏成瘾的危害和成因
研究表明,长期沉迷于网络,长时间注视屏幕,会导致个体视力下降,同时屏幕的光亮也会破坏睡眠节律和正常的生活规律,而长期睡眠不足又会对正处于生长关键期的青少年带来严重影响。
过度游戏还会引发键盘手、鼠标手;而活动过少则进一步导致肥胖、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此外,网络游戏占用了个体大量的时间,引发个体厌学、学业成绩下滑、逃课、退学等问题,导致相当数量的儿童青少年因网络游戏过度而休学或退学。
长期的网络游戏成瘾还恶化了儿童青少年与父母的互动和关系,使亲子间出现了更多的冲突。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研究也发现,未成年人的诈骗、抢劫等行为往往与其先前过度网络游戏密切相关。
过度的网络使用还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见惯了网络虚拟世界的暴力行为使得他们对现实世界不良违法行为的容忍度提高;而近期的一项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95后最向往的职业为主播和网红。
导致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游戏开发和设计者充分利用了人类的一些弱点和学习过程中的规律。
一是网络游戏一般都设计精美,有强烈且丰富的视听刺激,这充分调动了青少年的好奇心,让人感觉酷炫和新奇;
二是游戏易于上手,基本没有门槛,不需要特别的准备工作,也不需要专业的指导,几次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上手;
三是大量的及时反馈和随机奖赏,任何一个操作就能得到各种语言、装备及经验值方面的奖励,而且所有的奖赏都非常及时,不用任何等待;
四是无限次的试错机会和重新开始,让你可以随时重新开始一局新游戏,之前的失误或错误没有任何后遗症;
五是设置各种排名和竞争机制,从不同维度对玩家的投入、能力、战绩、成果进行排名,让你榜上有名,满足你的虚荣心,这些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小目标让人欲罢不能;
六是营造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氛围,不断刺激多巴胺的释放,持续产生爽的体验;
七是同伴肯定和压力释放,游戏玩家往往与朋友一起组队战斗,轻易就可以获得同伴的赞美和认可,成就感和归属感得到充分满足。
从游戏玩家的个性特点来看,冲动程度高、喜欢新异、自控力比较低且经常采用消极、回避等方式来应对压力的个体更容易游戏成瘾。
儿童青少年会成为网络游戏的易感群体有其神经生理上的原因。这一阶段大脑的前额叶系统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其进行理性思考、制定计划、调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不足,而情绪动机系统则发育得较好;这两个系统的不平衡使得个体往往会表现出容易接受各类新奇事物、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
借助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科学家们也找到了支持这一观点的脑神经发育证据。有关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者脑功能的研究发现,与非成瘾青少年相比,游戏成瘾者大脑的奖赏加工系统和认知控制系统在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注意、抑制、奖赏加工、决策及消极情绪调控任务时均表现出异常,这与成瘾青少年偏好游戏、不顾消极后果持续过度游戏,且不能有效地控制情绪、更多地采用游戏应对压力等行为表现非常一致。
此外,网络成瘾青少年可能存在大脑多个区域体积或形态学异常,且这种脑结构上的异常与特定的网络游戏使用及使用程度有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目前还缺乏长期的追踪或干预研究,因而大脑结构异常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因果关联还需要更多的实证数据。
最新一个有关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理论认为,个体在成瘾形成的早期阶段,上述的个体冲动、自控力弱等风险易感因素与大脑中的奖赏加工、动机情绪系统共同作用,进而影响其对游戏的价值判断和注意偏向,并使认知调控系统的功能弱化,最终产生过度的游戏行为,导致成瘾;而在成瘾形成和维持的后期,获得过的满足感会进一步反向影响个体的自控和应对方式,并将之固化,使得游戏成为一种习惯和强迫行为,且更难改变。这些实证研究和理论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青少年游戏成瘾的原因和发展机制。
近期的一些干预研究还发现,家庭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基于渴求降低的综合心理行为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网络游戏成瘾的程度、减少网络游戏使用时间,并降低个体对网络游戏的渴求。除了这些行为上的改善,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奖赏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功能及互动异常在干预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些初步的研究探索也为干预和应对网络游戏成瘾提供了启示。
网络游戏成瘾的应对
提升网络信息素养、家校结成战瘾统一战线。网络信息时代发展迅猛,网络上的各种新奇事物也层出不穷,网络使用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巨大且深远。身处这一时代,不可能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也不可能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
可以预期,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后的游戏将更加精美逼真,游戏体验更好,对儿童青少年的吸引也会更大。
这就要求父母应与子女一起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网络信息素养;全面了解网络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和积极作用;深刻领会游戏和短视频背后的设计原理以及影响个体成瘾行为形成的相关知识。持续学习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知识,提升并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技能。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知晓他们的游戏行为和内容,努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坚定地成为儿童成瘾行为改变的支持和动力。
制定网络使用规则、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在儿童接触网络之初,父母需制定网络使用规则,明确网络使用的时间、内容、形式、场合等并严格执行。应结合美国儿科医师协会针对儿童使用电子屏幕的建议,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遵循有限使用、选择使用、公开使用和工具性使用等原则,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网络、电子产品的使用行为和方式。父母应将之视为儿童青少年自控力培养与提升的契机,循序渐进、与儿童一道成长,最终引导、协助儿童建立起良好、规范的网络使用行为习惯。
提升孩子抗挫技能、积极应对压力。压力和消极情绪与游戏成瘾的关系密切。目前网络、短视频已经成为儿童青少年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是许多个体缓解学业、生活压力、调节不良情绪的主要方式。这种消极的应对压力、调节情绪的方式往往只能取得一时的效果,且会带来更严重的消极后果,因而应学会以积极求助、放松练习、运动锻炼等方式积极地应对压力,以合理宣泄、转移注意力、正念冥想等方式调节消极不良情绪,坚持练习这些技能并在实践中多加应用,则有助于减少在压力情景下网络游戏的使用,更好地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寻找健康替代、培养孩子兴趣爱好。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网络可以较好地满足一些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的需求,如成就需求、自主需求、团队归属需求等。因而要尽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掘自身的优点,尝试健康有益的线下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如学一门乐器、坚持一项运动或培养自身的舞蹈、绘画等特长。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习编程,开发一些小游戏来尝试理解游戏设计规则及其吸引人的原理,并在兴趣爱好学习和操练过程中尝试应用游戏设计的原理,如及时自我奖励,设定多个小目标等以促进爱好和特长的养成。充分在这些现实世界的活动中体验并满足自身的各类需求,可以有效地减少儿童青少年上网的愿望和行为。
主动获取支持、寻求专业帮助。DSM-5和ICD-11相继将网络游戏成瘾纳入其中,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促进科学家、医生和社会大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引入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的投入。因此,若长时间饱受网络游戏成瘾的困扰并不能有效通过自身与父母的力量康复,则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求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大夫的帮助。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6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