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网络游戏的行为导致死亡, 青少年真的分不清真假世界吗?

模仿网络游戏的行为导致死亡, 青少年真的分不清真假世界吗?

“吃鸡游戏”

8月30日凌晨,13岁的南通少年徐锦坠楼身亡。少年之死,被其家属归因于一款名为“吃鸡”的游戏。

徐锦那天的状态是正常的,包括徐锦妹妹在内的多位亲属和保姆接受了警方问询,他们大都称:

“徐锦那天很快乐”

“这个孩子平时很正常”

“那天没有人说过他什么”

后来,警方告诉死者母亲,孩子在坠楼前一直在玩“吃鸡”游戏,已排除刑事案件可能,但不排除沉迷游戏分不出虚拟和现实导致的模仿行为。

对此,网友评论道:

模仿网络游戏的行为导致死亡, 青少年真的分不清真假世界吗?

网友的意见大部分一致,可以归纳为:

少年已达到能基本识别现实与虚拟游戏世界的年龄,不可能因为沉迷游戏而坠楼。

“青少年沉迷游戏”是个老话题了。但网络游戏不是有防沉迷系统吗?

按照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 规定,以未成年人身份注册的游戏账号:

未成年人累计在线时间3小时以内的,游戏收益正常。每累计在线时间满1小时时,提醒一次休息。累计在线时间超过3小时进入第4-5个小时,在开始进入时,警示已经进入疲劳游戏时间,游戏收益降为正常值的50%,每30分钟警示一次。累计在线时间超过5小时进入第6个小时,在开始进入游戏时,每15分钟警示一次警示玩家下线休息,且游戏收益已降为零。如果未成年人的累计下线时间已满5小时,则累计在线时间清零,如再上线则重新累计在线时间。

模仿网络游戏的行为导致死亡, 青少年真的分不清真假世界吗?

当事人认为,游戏设置的防沉迷系统根本不奏效,它可以通过以下非正当途径解除:

青少年在父母不知情的状态下,挪用其身份证解除防沉迷QQ和微信账号登录两种方式互不关联,可以轮着登录多个微信/QQ账号,轮着登录在网上通过非正当途径,购买防沉迷破解“神器”

换句话说,如果一款游戏能够吸引成年人,我们凭什么认为青少年就能抵得住它的诱惑呢?但是,游戏错了吗?

我们难道因为网络游戏的真实感过强,或者体验乐趣太大导致人“分不清现实和虚拟”,就要发布相关规定,限制它对现实的模拟程度,从而减少玩家对游戏的“沉迷”,甚至青少年对游戏的好奇心吗?

从少年的可能性死因和家长要起诉游戏公司的行为来看,事件最后很可能会发展到这个魔幻现实的地步。

很多人去看待事物的时候,往往都只以一个方向去看,而忽略了它的背面。

游戏的反面,是学习

试问一句,如果学习本身足够吸引一个人,如果教育能把学习变成游戏,学习不再是沉闷的事情,学生还有没有心思转身去打游戏呢?

网络游戏是让玩家在虚拟情境中发生行动,成为想象的角色;

根据既定规则和要求,利用已有工具去闯关卡;

习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得分以及获得晋级,甚至有荣誉勋章;

跟其它玩家互动,培养团队精神……

中学知识和学习过程,其实也能变成游戏元素。

我举些例子:

高考制度,像不像一款角色扮演游戏的宏大背景?

教科书是武器,知识点是技能。

每一节课是不是刷副本得经验?

考试好比大型竞赛,有晋级有落后。

小组学习就是开局组队模式……

模仿网络游戏的行为导致死亡, 青少年真的分不清真假世界吗?

退一万步来说,如果青少年太把游戏当“现实”而迷失其中,那是因为他们想逃避现实,现实世界的死板,让他们的灵魂久久逗留在虚拟世界。

拯救他们的方法,不是把游戏公司告到破产,应该是正确引导他们把现实变成游戏。这种引导很重要,不是什么都能带进去,而是强调“学习像一场游戏”,把游戏中的冲劲和勇气转换到现实生活中,代入到真实的自己,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带着愉悦的心态。

既然指责游戏误闯生活是有害的,为什么不以恰当的方式,教导青少年把游戏带进生活?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7044.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