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普通父亲跃入了人们的视线,他被称为“最强陪聊爸爸”。朱腾强,49岁的年纪,一位大四女生的爸爸,他靠8个月的刻苦自学通过“天下第一考”——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图片来自微博@人民日报这个被称为“天下第一考”的考试,前些年每年的通过率一般为11%。也就是说,有10个人参加考试,9个人都考不过,只有一个人才能站在巅峰。在考生中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来形容法考:“别问我题目难不难,我觉得我比题目难。”而这位49岁的父亲在非专业出身,非本职工作的情况下,通过自学一次性通过了这项人人谈之色变的考试。只是为了跟女儿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在聊天时更加顺畅。“我姑娘是学法律的,为了跟她交流时不说外行话”。他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女儿的大力支持,在学习、备考过程中,父女俩的交流越来越多,感情越来越深厚。这位父亲的做法,还隐藏着一个常被人忽视的家庭教育的成功奥秘——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聊”出来的。图片来自微博@封面新闻聪明的孩子是”聊“出来的1995 年,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开启了著名的“3000 万字差距”的调查。这项研究费时2年半,跟踪调查42个家庭,记录父母和孩子间的对话。每个月,研究者都在家庭内部拍摄1小时的录像,记录孩子和家长的互动过程。团队之后又用3年的时间,对数据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得出了影响力巨大的结论:
在脑力劳动者家庭中,孩子平均每小时能听到487句话。
而在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中,孩子们平均每小时只能听到178句话。
累计下来,脑力劳动者家庭中的孩子与受救济家庭的孩子,在听到的单词总量上,相差了3200万个单词。
也就是说:出生在较富裕家庭的孩子,与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相比,多听到3000万个英语单词,这无疑就是赢在起跑线上。▼研究结束时,测试贫困家庭的孩子智商是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并且在孩子们10岁时,贝蒂和托德进行了回访:那些词汇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这给了所有父母一个重要的启示:孩子之间的差距,并不只是单纯的遗传上的差距或是智商上的差距。而是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与孩子直接每天的对话、互动、沟通,看似微不足道,但却都像一块儿小拼图一样,渐渐影响了孩子整个未来的样子。会聊天的父母,会充分运用语言的魔力,把身边一切美好而未知的事物掰开了、揉碎了,重组成孩子最能接受的形式,一点一点灌输给他们。去年八月,著名科学杂志《Psychological Science》发表的重磅科研论文,证实了父母会聊天对孩子的影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专门针对4~6岁的儿童进行了研究,发现: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无论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都证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谈话较少的富裕儿童,语言能力和大脑反应较差,而且比贫困儿童的结果差;而贫困儿童在谈话更多的情况下,大脑反应同样好。并且,大脑活跃程度与儿童听到多少词汇无关,但与会话轮流次数强烈相关。和父母交谈更多的儿童,在之后的标准化测试中取得了更好的分数。《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中说:父母和孩子谈话可以影响孩子大脑的生物成长,这非常神奇!概括来说,父母与孩子交流越多,聊天越多,孩子就越聪明,从而助力他稳站起跑线。图片来自微博@封面新闻不聊天和不会聊天的父母都是教育的黑洞路上,偶然间听到了前面一对母子的对话。儿子兴奋地跟妈妈讲着刚才看完的电影,妈妈却像没听到一样,严肃地问:“三字经你背的怎么样了?明天幼儿园老师就要让小朋友一个个背诵啦。”男孩回答:“差不多吧。”接着,妈妈背了几个《三字经》内的上句,孩子基本都能接下句。妈妈继续问,问到后面并不熟悉的部分时,他迟疑了好几秒,还是没有答上来。没等孩子开口说什么,妈妈劈头盖脸就责问:“又没用心背是不是?说过多少遍了,古诗呀三字经呀就是要下功夫背!你就是不听!看你明天怎么去上幼儿园!”“我背了,只是……”妈妈根本不给孩子任何辩解的机会,接着又是一通说教:“这么简单的三字经都背不出来,晚上别想玩了,更别看电视了,等背下来再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很显然,这位妈妈很成功地把天聊死了。许多家长,要么工作忙,没时间与孩子沟通。要么与孩子的沟通就是只围绕着学习,只谈成绩,不谈感受,忽略孩子的精神世界。然而,沟通内容和方式出错,忽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只会与孩子越来越疏远。《少年说》中有一期,一个女孩登上了高台,哭着说:“妈妈,你是不是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原来,她觉得,妈妈和她说的话越来越少,即使在家,妈妈也总是在打电话,早上中午晚上,永远在打电话。“为什么你可以跟陌生人讲那么多话,却不能跟我说说话?”▼妈妈以为只有挣更多的钱,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然而,她不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任何物质上的满足都不如与妈妈好好说说话、聊聊天。太多父母的相似之处就是:对外强颜欢笑、努力迎合,把好听的、该说的话都说给别人听了,而回到家里,在孩子面前却只剩冷漠、不耐烦。不聊天和不会聊天的家长,都是教育的黑洞,不仅亲手阻断了亲子感情流通的渠道,也使得孩子的心门被牢牢锁上,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图片来自微博@新华网高段位聊天胜过讲100遍大道理,更胜过读书无数现在,很多家长要承担项目,要完成KPI,根本没有大片时间与孩子聊天,往往仅仅是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之后看着孩子甜甜入睡,这一天就算结束了。在睡前陪孩子阅读,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程序,很少有家长在阅读完了之后,抓住这个“二人世界”的专属氛围,继续跟孩子聊聊天。这真的是错过了一座巨大的宝矿。亚洲顶级萨提亚亲子专家林文采说:“
如果爸爸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你很棒,爸爸好爱你”,孩子就会以为:“我很好,爸爸妈妈觉得我很可爱。”因此,他会充满自信,真正源自内心的自信,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孩子有自信,认为自己有价值,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明白“我是谁”。然后,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无话不谈,孩子就能得到爸爸妈妈足够的关注,哪怕只是短短的10分钟,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非常充足的爱的养分。高段位聊天,胜过讲100遍大道理,更胜过读书无数。那么,应该如何提高与孩子之间的聊天质量,让每一次交流,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呢?哈特和里斯利的团队提出了著名的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lk turns)。
1
共情关注Tune in
共情,在心理学上,就是识别出他人的情绪,再换回思考理解对方情绪,同时也明白对方和我们之间的界限,做出温暖而理性的反应。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跟孩子进行着敷衍而无效的交流。明明是身体和孩子在一起,但说话的时候却心不在焉,不是敷衍应付,就是随时开小差,甚至完全忽略。孩子是极其敏感的,他能够准确辨析父母发出来的信号,当孩子发现父母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密室独处。所有的孩子都会和爸爸待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里,单独相处1小时。在这1小时中,诺一不停地跟老爸说话,而刘烨却一直盯着手机,只顾刷微博,敷衍应对,完全无视了儿子。有网友感叹,“诺一是来拯救网瘾父亲的。”不论多大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毫无疑问,比起手机,比起工作,比起家务,与孩子沟通才是更重要的。当孩子和你说话的时候,正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佳时机,这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倾听,用倾听的姿态告诉孩子:“我在关注你,我很在乎你的感受。”这样,孩子在生活中、在幼儿园、在学校、在你看不到的时候,有了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才愿意说给你听,才愿意与你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你也才能给与孩子指导和帮助,这样孩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你才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里。
2
充分交流Talk more
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孩子总有很多奇思妙想,他们会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也会说一番看似没道理的话:“妈妈,为什么这栋楼看起来是歪的?”“妈妈,为什么这棵树是圆的?”“妈妈,为什么小狗冬天不用穿棉衣?”不论孩子说什么,问什么,我们都要仔细地聆听,耐心地回答,这样才能让孩子打开话匣子,真正激发出他的表达欲,锻炼他的口才,培养他的思维能力。父母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而沟通交流就是这盏明灯所指引的方向,让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3
轮流谈话Talk turns
和孩子聊天,切记不能做一个谈话终结者。我们不能站只在自己的立场与孩子交流,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应孩子的心理,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尤其是当孩子犯了错或者出现了不良情绪时,父母先不要着急批评、否定孩子,要先让孩子有缘由说出来,有情绪发泄出来,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卸下心里负担,塑造出阳光乐观的孩子。李开复曾经说过:“
父母要用3%的时间管教孩子,用97%的时间和孩子做朋友,因为通过这样的沟通交流,孩子才能成为讲理的孩子。
”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不懂得沟通,甚至“以暴制暴”,孩子的心门就会关闭,等长大了,也很难与他人交往,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又谈何成功?最好的教育,在生活的点滴里,在父母与孩子的对话里。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亲子交流里,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始终与孩子有话可聊?
如果透过孩子的言行看到其背后的心理需求?
如何通过聊天走进孩子心里?
这些都是养育孩子路上父母自我修行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