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疾病案例解析

案例小学三年级男生林,是个可爱的男生,他数学和英语成绩都能达到90多分,数学思维比较明(敏)锐,英语成绩也能保持95以上的优异成绩。问题是,他的语文很糟糕,尤其是对写汉字有恐惧感。他在学校表现:上课搞小动作,不听讲,不做课堂作业,出操时大家都做操,他就站在原地东张西望,或者自己玩自己的,就是不做。午睡时,其他同学在休息,他就去玩(打扰)同学,或者涂画黑板,造成班级扣分。他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多次请家长到学校,最近还惊动了校长请来了他的父母。他的家庭情况:父亲在外忙碌,较少在家,母亲也有一间店面需要打理,但是尽量抽时间监督他学习。家里还有个弟弟,比较霸道,常对他大吼大叫。他的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他爸爸妈妈常斥责他,他父亲偶尔也打他。据观察,他的父亲是个脾气比较爆的人~据观察,林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很渴望有朋友。但是他在学校却常常受欺负,甚至是被人吐口水,补充:他的个头在同龄人当中算是比较大块头的~另外,他1~3年级在另一个学校读书,那个学校比较重视兴趣的发展,现在的学校没有。他是上学期转学到现在的学校留级重读三年级的。他1~3年级的时候是被送去寄宿学校就读,父母不在身边。他现在在家里写作业,常常是要做到11点多甚至12点主要是语文作业花时间,写一个字休息30多秒,发呆或者说话~然后字体基本上是结构松散,笔画错乱~英语课,数学课表现不清楚,但是他母亲说他常不做课堂作业,因此常被老师留堂~找过心理医生,但只是说是多动症~请大家先看完,然后思考后再~发言我的分析及对策这个案例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个案。我认为此例不是典型的多动症儿童,是“感觉统合失调症”的症状偏多。一、原因分析(一)从偏科和文字书写结构松散、笔画错乱等原因看,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原因1.从生理原因看,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孩子的左右脑发育不均衡;左脑发育优于右脑,或者是两脑不能协同活动(不能对所接受的感觉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因为左脑偏于对继时性信息的加工,而右脑偏于同时性信息的加工。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偏于右脑,数学学习偏于左脑。或者是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信息的统合出现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2.从心理原因看,孩子也许不喜欢语文老师,或者孩子的心理受到过语文老师的伤害。致使孩子由不喜欢语文老师而导致讨厌语文课。(二)上课不能专心听课和不遵守学校规则的原因1.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很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额叶(前额)比同龄孩子发育缓慢,还不能监控自己的行为。因为额叶是主控人的注意力的关键部位。也可能是前面说到的,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信息的统合出现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2.由于家长素质偏低,培养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孩子的养成教育不好,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三)孩子自卑和恐惧心理形成的原因1.父母教育过于严厉,简单粗暴。2.住宿学校的管理过于严格,孩子不在父母身边,或多或少要失去安全感。3.同学对他的歧视:孩子经常挨打、受欺负,甚至是被人吐口水…在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下成长,孩子的初期社会化过程受到严重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孩子根本无法建立良好的自我意像。他肯定还有一些强迫行为,逐渐还有可能发展成强迫症。孩子从六个月开始就有了朦胧的自我意识,就出现了镜像自我,如你对她笑他就开心的笑,你对他怒他就会哭。所以从六个月开始他们就在别人是怎么看我的心理镜像伴随下成长。别人的态度和语言评价就是他们自我评价的标准。进而逐渐形成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意像或自我概念。如果孩子所获得的多数是负面的态度和评价,就自然会渐渐失去自信和自尊。更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自卑心理和行为。学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又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说儿童时期的社会化过程非常重要,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二、对策对这样孩子的挽救办法,我建议:1.需要从生理学和脑科学的角度进行治疗,目前国内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参与“感觉统合训练”,最好在14岁之前进行训练治疗。这种治疗训练方式一般只有大城市才有的。据研究表明,采用这种办法治疗这类病情的孩子,效果还是很不错的。2.家长、教师和同伴给预孩子更多的关爱,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接纳孩子。渐渐恢复他的自尊和自信。尤其是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予孩子合理的爱。其实,爱,就一个字很简单,但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去爱才是适宜的,这就是艺术了。因此我建议,教师和家长,了解并掌握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知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子女的健康成长都是绝对必要的。以上只是在个人理论学习与经验积累基础上进行分析的,因为没有与孩子、教师及家长更多的沟通,更没有追溯到孩子7岁前的成长经历,所以分析未必准确。

1.来询者基本情况及主诉

一名女高中生,性格内向,身体健康。

她首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焦虑及不知所措。上课时,听到别人议论,总怀疑是针对她,“是在嘲笑我,在骂我。”但她又不能肯定,觉得“我们之间又无实质性的矛盾呀”?可是处在那个环境中,却又觉得很像。这样一来,她觉得很紧张,很矛盾,甚至生气;但为了不进一步引起旁人的注意,她常在心情不好时,“也装出一副没事的样子”害怕得罪人。她不知该如何与同学正常交往,如何不怀疑?与同学关系不理想,觉得别人不爱理她,“嫌我唠叨,嫌我太沉闷”,她感到委屈、生气,平时总小心翼翼与人相处,她猜想,“是不是自己多疑”,还是与大家性格合不来呢?

其次,她诉说了高三生活中的一件事。她在与好友倾谈时,说了“王某的品行不好”等一些话,恰被王某的好友听见。事后她开始担心,怕王某知道,于是留心注意王某的言谈、行为,偶而发现“他正怒视着我”,于是担心、害怕,“觉得他们一定在骂我,说我”,以后,常紧张不安,“绷着脸,不太与同学交往,”“越来越孤僻,越来越怕人,认为人是可怕的,很危险,很敏感,很狭隘的……”后来经过“一年的调养”,情况好转,但她的心里却留下了一层阴影,“我不太相信人,爱疑心了,怕得罪人,且很消极。”

最后,她说现在“仍摆脱不了这些困惑”,觉得是不是自己“太小心眼了”,还是别人误解了自己,认为“我就是那种不受欢迎的人”,她“很迷茫”,但她不希望总这样,希望能得到些帮助、建议,改变一下自己。

2.分析与诊断

这是一例由同学交往中的心理偏差而引发的轻度的“抑郁型”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①对别人的看法过度敏感,总怀疑别人针对自己,议论自己;②对别人的举动过分注意,但又不能肯定,总是很困惑,不安;③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心里委屈,但不敢表露,压抑自己的正常情绪表现,害怕与人交往,总小心翼翼。④能够敢于认识,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探究原因所在,并求询帮助,希望改变自己,此外,经过“一年的调养”,情况基本好转(从言谈中可看出)。

归根结底,她的心理困惑、压抑,主要来自自己与同学交往中的“多疑”,缺乏了解,交往太少,过于封闭的人际关系状况,因此,如何使得她在交往中“不总怀疑别人”,便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怀疑,来源于彼此缺乏思想感情交流,缺乏相互了解。一个人对某个人的思想感情不了解,对其言语、行为就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误解,这种误解反馈到自我的心理体验中,与自己的设想产生偏差,就会引起多虑、猜忌,甚至怀疑、气愤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通过语言等又表现出来,反作用于对方身上,又会引起进一步的误解,从而产生“恶性”的循环猜疑心理,以引起较大的人际关系冲突或个人心理问题,是十分不利的。

本例中,来询者就存在如下一些心理偏差。

(1)交往中的个性心理偏差(由交往双方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引起):①“猜疑心理”,表现为对他人不信任,多疑。本例中,可能主要是由于来询者个人的性格特征存在较大偏差引起(内向),也可能与家庭、幼时性格养成及个人认识结构有关;②少许“孤独心理”,觉得自己被孤立,不受欢迎。上述个性心理偏差的存在,往往会使人感受到难以真诚坦率与之交往,难以从内心接近,使得双方都有一种不悦、压抑等消极情感体验,多造成交往困难,甚至中断。

(2)任意推断:选择性地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过度夸大,泛化问题所在。本例中,她的猜疑完全来源于对当时情景的假想、推断,对“一件小事”的过分看重、夸大,以偏概全。

(3)“刻板印象”,总以较为固定的模式来看待和认识同学对自己的印象;认为同学们总记着她的小错,不会改变对她的看法。

3.治疗与建议

鉴于本例中来询者的基本情况(轻度抑郁)及问题的产生原因(交往中的心理认知偏差,个性偏差)以及来询者的领悟水平较好、文化素质较高、认识明确等多方面情况,决定可以采取“认知疗法”(即通过理性分析,改变人的认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非理性的认知观念,以改变不良情绪及歪曲的、不合理的信念或思维方式及行为)的部分措施的同时,以“朋友”或“同龄人”的身份,坦诚地谈心,建立“朋友式”的咨询关系,缩短心理距离,以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明她的问题所在,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热心帮助她解决困惑。不必强制要求,力图使其自己转变过来。

具体方法是:

(1)认清交往目的,调整认知结构。交往是一个相互认识、理解、互助,共同提高的过程,“理解万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及优缺点,加强自身思想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允许他人改正;

(2)塑造良好个性品质。乐观向上,真诚尊重他人,坦诚相待,敢于承认错误,心胸宽广,热情;

(3)多参加交往活动。多找出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加深愉悦体验,改变原有状况(如体育活动、课堂发言、网上聊天、听放松音乐等)。

4.小结

本案例,来询者基本问题阐述清楚、详细,分析全面,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多疑”,展开了具体的论述,并灵活运用了“认知疗法”等多种心理咨询方法及概念,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及创新。建议提得合理、具体,切合实际。

本文转自【中国新东方心理咨询网-www.psyc.com.cn】:http://www.psyc.com.cn/Article.asp?id=1210

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1967.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